赵启正:不能为了正面报道而说谎
来源:凤凰网 发布时间:
我们塑造不了国家,我们只是国家的一部分。国家如果没有腐败,没有贪污,传播的就是零污点的。不等于我是为了正面报道,我不惜说谎,为国家利益必须说实话。赵启正在《直面媒体20年》新书研讨会上“不能为了正面报道而不惜说谎。为了国家利益,必须说实话,”昨(27)日,75岁的赵启正在其新书《直面媒体20年》研讨会上称。被称为“中国第一新闻官”的赵启正,原是学核物理出身。1990-1998年,赵启正在上海浦东工作,曾是浦东新区管委会的首任负责人。他于1998年调入中央,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被誉为“中国政府公关总管”。2009-2012年,赵启正连续四年担任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全国政协的发布会每年只举办一次,是“两会”期间的第一场发布会,每次都有数百名中外记者参加。因为政协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机构,所以没有提问范围的限制,问答内容也就五花八门,往往涵盖了当年中国最重要的新闻主题。2012年,赵启正就针对“王立军事件”回答过外媒问题。他当时说,王立军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已经请假不能出席“两会”,建议提问的路透社记者去采访薄熙来。这也是王立军事件后首次有北京官员公开透露其信息。《直面媒体20年》一书,选登了赵启正接受内外媒体采访的60多篇文章,面对媒体包括美国时代周刊、俄罗斯电视台等,“这20年,我的发言也是从幼稚到相对成熟。”该书责任编辑、新世界出版社中文首席编辑钟振奋说,每次全国政协的发布会,赵启正都会有好几个小组预演可能出现的200多个问题。正是这样的精心准备,才能“微笑着回答尖锐问题”。“方的说成圆的,实际上效果并不好”中国新闻发言人是如何炼成的?这个话题的提出,大背景是在很多政府部门尤其在地方,官员还停留在“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心态。“有的部门和有的地方,还是把新闻发布仅仅当做危机公关的渠道;即便是那些常态化的例行发布会,有的地方还把它当做负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坦言,有些部门“有意无意还是按照宣传的套路来操作新闻发布,要不就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和需要来选择发布信息,要不就是缺乏与公众或媒体的信息交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说自话。”“随着全球化当中中国地位的提高,随着中国公众知情权的增加,政府的政治透明度也要迅速增加。这是我们国家民主建设的需求,”赵启正说,新闻发布会提供政府信息,同时获得公众监督。“新闻发布会如果做得不好,会产生灾难,我们这个亏吃得很大,”他说。赵启正认为,新闻发言人应有“适当的幽默感”,过于强调技巧,会导致“巧言令色”,也不尊重记者和受众。唐润华还指出,有些发言人,很喜欢用“外交语言”,也就是“绕弯子、打官腔、说套话”:“居高临下,在什么什么领导下,在什么什么帮助下,在什么什么配合下……还有一种就是狡辩,可能这些新闻发言人个别的会觉得这是自己很得意的地方,方的我能说成圆的,但实际上效果非常不好。”决不能全国人民都说一套话语体系在中国有“发言人三剑客”的说法,其中两位“剑客”也出席了昨日的研讨会:公安部前发言人武和平、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文化软实力是说服,不是征服,”王旭明说,“我们研究说,敢于说,说得好的人特别特别不够……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故事都不会讲,连脱开稿子都不会讲,何谈讲好中国故事?……富豪如何变成绅士,就要靠你的说。”“时代走到了今天,我们决不能全国人民都说一套话语体系,都按照一套话语体系来打磨,来表达,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对未来的不负责。”前公安部发言人武和平也说,自己作为“一介武夫”,“摇身一变成了面对中外记者的文和平”,也要感谢赵启正的启发。“西方记者的新闻价值取向,一时难于改变;但我们完全可以改变他们的报道基调和内容,”他说,在话语方面,要注意不要使用那些陈旧、过时的语言,比如“桥头堡”、“垃圾堆”、“披着羊皮的狼”,很容易引起误解。武和平认为,目前中国的新闻发言人,还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重大突发时“不敢说、不愿说”,源于“怕言多必失、怕形象受损、怕政治失分”,导致重大灾难事故时“千呼万唤始出来、千追万问不明白”;二是“不会说、不善说”,是不了解传播规律,不掌握话语常识,常以权力的傲慢,官僚的冷漠,责任的缺位,造成“雷人之语”。“像习近平提出的领导干部能力的提高,重要的一条就是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因为诚恳度决定透明度,透明度决定公信度,公信度决定话语权,”他说,“没有刁难的问题,只有没有准备的回答。现场提问:越是敏感问题越要回答凤凰网记者:我有两个问题。一是请问赵部长,您回答过最困难的问题是哪个?第二个问题是:有外媒记者抱怨说,在中国报道最困难的一点是经常没有办法报道另一方面的声音。比如在美国报道一个抗议者,媒体总能采访到另一方,无论是某个公司,还是某个地方政府。但在中国,各级政府机关都不接听外媒记者的电话,他认为这样其实对中国很不利。请问您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