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法治见义勇为

“香港文坛教父”刘以鬯:靠一支笔在香港活下来



来源:澎湃  发布时间:
 
  香港著名作家刘以鬯去世自述:靠一支笔在香港活下来
  纪念|百岁刘以鬯自述:靠一支笔在香港活下来
 
  6月8日下午,作家刘以鬯于香港去世,享年100岁。他主持过多种报刊副刊,并致力于文学创作,其代表作《酒徒》《对倒》在香港文学史上影响深远。2010年,刘先生获得香港书展颁发的“年度文学作家”。本文系刘先生生前在香港回忆早年在上海办出版社时的经历,于2010年7月27日刊于《东方早报》。

  刘以鬯口述
  10多年前回上海过一次,你说跟过去不同,也可以,你说跟过去很相似,也能说。我在南京路一样看到以前那么多的商场,只是店不同了。
  我以前住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爱丁堡路(今江苏路)那里,就是愚园路和大西路之间。我那个时候在上海办了一个出版社,这个出版社就办在自己家里。10多年前回上海也看了下老家,我家以前住的地方现在变成学校了。
  在念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上海国际饭店。1940年代我在上海办出版社的时候,早晨我是上班,吃过中饭后就去国际饭店喝咖啡。那时候,上海和国内其他作家们都知道,我下午都在国际饭店喝咖啡。最后很多作家都去国际饭店直接找我。比如抗战的时候,有个出名的年轻作家姚雪垠,他就到国际饭店来见我。我很欣赏姚雪垠的小说,我问他,“你在上海住哪里?”他说,就住在一间亭子间里,那个时候他连吃饭都成问题。我就帮他出书,还对他说,“你就住在我出版社里。”他就住在出版社书库里,也在里面写稿,和我们出版社的人一起吃饭。
  我跟柯灵关系很密切。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就开始投稿,那个时候柯灵已经在编杂志副刊,我投稿给他。那个时候,柯灵最欣赏我。那个时候我住胶州路196号,有一次他为了把稿费给我,特地跑到我家里来看我。我真是兴奋不得了。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们一起到静安寺喝咖啡。说起张爱玲,我经常去《西风》杂志投稿,好几次从门口看到一个女人,那人就是张爱玲。张爱玲在那个时候是给日本杂志写稿子呢,这个大家都不知道。
 
  有“香港文坛教父”之称的刘以鬯年轻时在上海与柯灵、徐訏等交往颇多。
  我在1940年代的时候,才20多岁,对中国新文学很有兴趣。上海的出版社当时出版的大部分是商业小说比如武侠小说,我想做的是纯文学出版社。所以那个时候很多中国老作家都愿意把作品交给我。那个时候左翼作家都是写农村,我是上海出生、长大、读书和做工的,关于农村情况不了解。看他们的农村小说也没什么喜欢的感觉,所以那个时候我喜欢的都是现代派作家,比如穆时英、戴望舒他们。那个时候左翼农村小说差不多占领了中国新文学的90%,我怎么能够写农村小说?我的第一篇小说就是写上海霞飞路一个白俄妓女的故事,那时我才10多岁。我那时候也给施蛰存出过小说,戴望舒的稿子也是他转给我。他也住在愚园路,就住在我家后面。所以他有时候就走到我家把稿子给我。
  我当时出版最多的是徐訏(的作品)。很多人叫他“徐于”,所以他干脆把偏旁也拿掉了写“徐于”,这样一来我很难办。我出版的小说都写“訏”,到最后人家还以为我弄错。那个时候他的书都是我出版的。我到香港后,我原计划把徐訏的书向海外出版,但我来到香港后发现很多事情和我想的不一样。
  我离开大陆到香港后带的钱并不多,以为顶多在香港住几个星期。但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打仗一路打到南方,我就在香港回不去了。最后,我当时拿的钱都用光了,身上只有一支笔和几张白纸,然后就写稿,生活就这么过下去了。那个时候香港的稿费是,1000字三四块港币。当时香港买一碗馄饨面都要三四毛。写2000字一篇的稿子,每天吃馄饨面也能过。所以,我就靠一支笔在香港活下来了。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