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法治依法治假

民政部回应非法社会组织为何大量存在屡禁不止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
  资料图:民政部 傅珊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负责人指出,非法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破坏力量,是社会的“毒瘤”。非法社会组织的生存有许多土壤,有的土壤还较深厚,这些土壤不铲除,非法社会组织就难以绝迹。
  有记者问:自民政部连续公布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活动以来,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热议。在民政部门大力度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下,不少读者和网友也提出疑问,为什么非法社会组织会大量存在?为什么屡禁不止?是什么“滋养”了这些非法社会组织呢?
  据该负责人介绍,非法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破坏力量,是社会的“毒瘤”。放在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看,非法社会组织的生存有许多土壤,有的土壤还较深厚,这些土壤不铲除,非法社会组织就难以绝迹。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与非法社会组织进行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是“知假买假”。比如,有的宾馆、饭店明明知道活动的组织方不合法,发给的牌子也是假的,仍愿意花钱买来装点门面;有的学生家长明明知道非法社会组织开展的各种竞赛活动没有实际效果,但为了给孩子增加入学优先录取的竞争力,仍愿意花重金买各种证书奖状。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还为数不少,凡此种种都为非法社会组织提供了生存的空间。非法社会组织就是抓住了少数人对名利的不良需求,通过精心包装、蹭“热点”、跟风国家战略,打着“中国”“中华”“世界”等名号开展活动,招摇撞骗,大肆敛财。
  二是“借力”生长。影响较大的非法社会组织共同的特点,就是借助社会名流站台,包括政治名人、企业名人、文化名人、体育名人等站台,好像自己有了靠山和保护伞;借主流媒体宣传造势,扩大影响,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会馆场所开展活动,往自己脸上贴金,制造合法的假象。不少社会公众缺乏对非法社会组织的辨识意识和能力,往往容易上当受骗,使得非法社会组织的图谋得逞。
  三是法治意识淡薄。有些同志或组织本来是抱着做好事的心态去开展活动,但是由于法治意识淡薄,虽然有明确途径可以查询或了解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政策法规,但懒得去咨询了解,有的甚至是不屑于了解,抱着“做好事就没关系”的心态,从而成为了非法行为。
  该负责人指出,非法社会组织的根除,既需要政府机关外科手术式的治理,更需要社会健康力量的旺盛,更需要铲除滋养非法社会组织的种种土壤。比如,如果我们不去参加非法社会组织举办的骗人活动,更不去花重金购买牌匾、证书之类的东西,非法社会组织的市场就会越来越小;还比如,如果我们的新闻媒体在宣传报道时查验该组织的身份是否合法,不有意或无意给非法社会组织当说客、做推销,非法社会组织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弱;再比如,如果我们的一些名人能够自尊、自重、自省、自励,不去给非法社会组织站台,非法社会组织就会渐渐失去了靠山;又比如,如果我们的各种公共活动场所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不去干“谁给钱、多给钱”就可以随便租赁使用的事,非法社会组织圈钱敛财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另外,如果我们每一个群众发现非法社会组织线索后都能及时举报、举证,陷非法社会组织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那么非法社会组织的生存空间就会日益萎缩。
  该负责人表示,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需要“你、我、他”的共同努力,深挖非法社会组织生存土壤的铲子就在“你、我、他”手中。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发力,一定能铲除非法社会组织的生存土壤,为合法社会组织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贡献一份力量。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