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脑先驱王安
但IBM已经不是过去的IBM。王安选择不兼容,实际是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潮流,王安电脑因此被排斥于各种网络之外。
王安要破局,决定在PC的两个核心点上釜底抽薪。他先后约见了微软的比尔·盖茨和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希望他们脱离IBM,与自己抱团,但均以失败告终。
盖茨拒绝的原因是当时的微软还很脆弱,仍在IBM的荫庇之下,他的母亲又是IBM的高管,这样的联盟牢不可破。因此,虽感受宠若惊,盖茨没有接过橄榄枝。
格鲁夫拒绝的理由则更简单粗暴。早年间,他曾拜访王安,希望其为英特尔的一款存储器提供建议。会面期间,王安兴致缺缺,说:如果你早点问我这个问题,就不会拿出这样(差)的部件。这让格鲁夫感觉受到了羞辱。
虽然被拒绝,但以王安电脑的财力与科研水平,公司仍有机会打个翻身仗,但在此关口,王安“虎父无犬子”的理论,却让巨舰彻底沉没。
【6】
王安虽然生活、成名于美国,但他的行事风格很中国化。
他不喜欢美国的那套公司制度,曾多次表示:“作为创始人,我对公司有完全的控制权,我的子女也有机会证明他们管理公司的能力。”
王安延揽了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才干,在人才花费上,他从不吝啬。
营收过20亿的那年,他便投入7亿美元作为科研费用,薪酬和奖金是其中的重要支出。
王安电脑的人才储备,连IBM都很艳羡。后来入主思科,将思科从6亿市值带到4440亿的约翰·钱伯斯,在王安电脑,也只坐到了地区负责人的位置。
这批人很服王安,但是不谙中国文化的他们,又怎么甘心当“顾命大臣”?
1986年11月,因为身体原因,王安决定退休。董事会多次劝说他任命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但王安不顾上下反对,让36岁的长子王烈出任公司总裁,又安排幼子出任王安传播公司总裁,这让公司上下大失所望。
接过帅印之初,王烈便处于不得人心且公司持续下滑的不利位置,由于无法阻止颓势,越来越多的下属选择离开。
长子“继位”的1年多时间内,王安电脑的财务状况急剧恶化,1988年的亏损额高达4.24亿美元,公司股票大跌90%。
面对亏损,王烈又来了一记“杀鸡取卵补亏空”的昏招。《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王安电脑的根本错误,在于伤害了追随其多年的忠实客户的感情与利益。
为了填补资金漏洞,王烈大幅度提高了软件费用,不断在老客户身上捞金。客户打一次咨询电话,就要支付175美元的费用。
一系列举措,使得公司失去了合作伙伴的信任,也让管理团队深感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