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一案查出三万四千多人证书造假
来源:央视 发布时间:
江苏南通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 吴忠灿:目前通过我们的查证,全国有60多个培训机构涉及其中,查获的虚假的证书,还有虚假的印章,数量是令人触目惊心。从2016年底开始,专案组先后在四川、北京、河北、江苏等地进行深入调查,目前已关闭虚假网站12个,查处制售假证书的所谓“培训机构”3个,摧毁地下办假证窝点2处,成功打掉了一个“网上宣传接单”、“线下制作假证”、“仿冒官网查询”的特大犯罪产业链。江苏南通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民警 杨开开:人员覆盖面比较大,主要是5省12市,一共抓获的人员大概有25个左右。到现场以后,整个布局就是一个公司的布局,外部环境来看的话,就是跟正规的广告公司没有两样。虚假的一些网站它架设的一些服务器都在境外,或者是租用的地址都是虚拟的。江苏南通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民警 孙升:然后涉及到后台人员数据,就是说有三万多,意思就是说有三万多人都是办、买假证的,而且这些证大部分都还流通在社会。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在本案涉嫌已经办出的34260本假证中:教师资格类的证书13558本,占39.5%;包括会计师、经济师等在内的各类职称证书9480本,占27.6%;建筑施工资质类的证书7640本,占22.3%;普通话证书1637本,占4.7%;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181本,占3.4%;其他类此外还有包含上海交大等名校在内的学历证,以及药剂师证、眼科医师等医药卫生类资格证近800本,占2.5%。目前,南通警方正在加紧梳理,相关人员信息将分批通报给各地行业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揭开“办证黑产”冰山一角“证书造假”为何有如此大的市场,如何治理才能“治标”又“治本”?记者在南通市看守所,采访到了本案的几名主要嫌疑人。嫌疑人 吴某:通过我培训机构的平台,就可以接触到具体的终端客户,有这种需求的企业、个人,他们也知道自己在办什么东西,沟通起来并没有那么复杂。记者:这些培训公司承担了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招揽客户。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就连吴某身边的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只知道他叫“陈老师”。南通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民警 张捷:吴某他确实是一个老师,他以前是北京一个大学的英语老师。他是研究生毕业,他把需求方和供给方连接起来了,从中赚取差价。嫌疑人 吴某:百分之八十以上培训机构都是这种生存方式,有正规培训的需求,它也有假证书的需求。做一本“假职称”成本只要10元,包含全套相关材料的印制成本也只要一百块钱左右,而这些培训机构只要做成“一单生意”就能赚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由于“搞正规培训没有做假证的利润高”,在一些如建筑类的培训机构当中甚至出现了畸形的“逆淘汰”。 吴某坦言,使用假证书即便被查出来,违法成本也很低,是造假“供需两旺”的根本原因。嫌疑人 吴某:买方的心理应该是一种投机行为,能蒙混过关的就蒙混过关了,蒙混过关不成功他付出的代价也是他能接受的,甚至是说没有代价的。他都能蒙混过关的一个原因还是职称没有全国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去查询。警方查明,该团伙在过去五年中仿冒了800多个人社和教育部门的官方网站,以山东、江苏、浙江、陕西、湖北、湖南、西藏等20多个省级人社部门的名义发放职称证书,并在假冒网站上进行所谓的“证书网上查询”。嫌疑人 任某:别的技能证书都是全国有一个统一的网站可以查询的,只有职称这一块是没有查询的。每个市、每个省都是分开的,这个也是一个重要的空子。几年时间里,任某制作了100多个假冒网站,而每本假证书只要能在这些假网站上被查到,就如同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价格从几百元,飙升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嫌疑人 任某:他们就是把需要做假证的信息发给我,然后我负责把这些信息数据上传到我制作的假的网站里面。记者:上传一条多少钱?嫌疑人 任某:200块钱。感觉也不用辛苦劳动,最终才走上这条道路,挣了有三百来万吧。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局长 张宏业:公安机关下一步还要严格依法进行打击,依法进行清理网上相关的一些非法信息,对于涉嫌构成犯罪的,要坚决依法打击,而且要全链条地打击,从制作网站的,到发布虚假信息招揽人员的,到最后制作假证的这些,都要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