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法治依法治假

成都44岁女老板周丽遭电信诈骗530万倾家荡产



来源:成都商报  发布时间:
  另外,在7月13日刚刚结束的工信部“2017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论坛中”表示,经过数据分析发现诈骗电话的活跃期一般在4-5天,实施诈骗之前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养号期”,而号码一旦开始诈骗就会疯狂拨出,几天后这个号码就会被抛弃。这就需要工信部、公安部、运营商、银行以及、腾讯、百度、360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形成协作共享和快速反应的联动机制。
  同时,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诈骗团伙往往喜欢广泛发送诈骗“情景”信息,例如冒充公检法发出“拘捕令”、冒充航空公司客服要求乘客办理退票、冒充教育局给学生发助学金等等,犯罪分子会根据不同事件、不同情境编写不同诈骗剧本,广泛发送,覆盖面非常广。
  而冒充公检法之所以屡试不爽,一方面是因为骗子的剧本“缜密”还有多人配合演戏,另外就是利用了大家对公检法权威性的敬畏和相关知识的缺乏。这里安全专家为大家普及几点重要的相关知识:
  1、公安机关办案前不会电话通知!
  公安机关有严格办案程序,绝对不可能事先电话联系“嫌疑人”,稍微冷静思考就会明白,哪有警察事先给“嫌疑人”报信的道理,而且公检法部门办案相对独立,不可能所有部门一起给你打电话办案。
  2、从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
  公检法机关从来就没有什么“安全账户”,需要查你账时直接走银行即可,绝对不会让你去ATM机转账,更加不会让你转到“检察官”的个人账户中。
  3、拘捕令更是假假假!
  很多受害者都是被所谓的“拘捕令”击垮的,一看自己的信息一个不差,底下还有公章像模像样的,就不知所措被牵着鼻子走了。先不说“拘捕令”的格式信息和公章漏洞百出,关键在于,除了重大案件的拘捕令会向社会公布,其他拘捕令都是由公检法内部人员掌握,绝对不存在把拘捕令传送给“嫌疑人”的操作。
  4、“警方”电话号码看着是真的,其实呢?
  很多假冒“警察”的诈骗分子为了取得受害者的信任,都会让她们去查看这个号码是否属于XX市警察局,受害者查询发现号码真的一样,遂信以为真。其实这都是改号软件在作祟,诈骗分子恶意篡改自己的号码,进行伪装。其实要戳穿它也简单,改号软件只能控制拨出号码,不能控制接入号码,用户只要回拨这个号码它便会原形毕露。当然,也有更加省心的方法,那就是认准识别信息,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同时遇到骚扰诈骗电话还可以进行标记,让有价值的数据为社会共享,保护更多用户不受侵害。

上一页  [1] [2]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