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州折氏----【绪言】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
北宋杨业的故事在民间家喻户晓。杨家祖孙父子在反抗外族入侵、解除边防危机的斗争中做出的显著业绩彪炳史册,他们那种忠于国家、誓死抵抗的民族主义精神成为爱国主义的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但是,在北宋时代,几乎与杨业父子同时,还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在抵抗契丹和西夏入侵的最前线前赴后继地奋战着,他们为抵抗外族入侵、保卫家国安宁或尽瘁终身,或捐躯疆场。他们的业绩比之于杨业父子毫不逊色。这就是被历史淡忘了的府州折氏家族。宋代的府州,即现在的府谷,是陕西省北边的一个小县。北与内蒙古的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相连,西南紧接陕西省的神木、榆林、佳县。其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的河曲、保德、兴县相望,正处于晋陕蒙交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据史料记载,夏商时府谷境内为要服地,在雍州翟族境内。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春秋时仍为白翟地。秦为上郡地。西汉时在境内北部设富昌县(属西河郡)。魏晋时期为匈奴所据。东晋属赫连氏大夏国。北魏为五原郡固阳并永安地。北周为银城县地。隋开皇十年(590年)在北部复设富昌县。唐初废富昌县,开宝以后县地分属银城、新秦二县。五代后唐天佑七年(910年)建置府谷县,第二年(911年)设府州领府谷县。自是以后虽有永安军、荣和郡、保成军等名号,但其基本建置与疆域没有多大变化。历史地看,府谷是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互相交错的一个地区,尽管县境不大,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既是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的地区,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折氏家族从五代后唐开始,直至北宋灭亡,世代镇守在这里,与南犯的契丹、东进的西夏展开了二百多年的殊死斗争,为保卫中原政权(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的疆土,为保卫祖国的统一,为麟、府之地与整个河东地区人民的生息繁荣做出了卓越的、杰出的贡献。有意义的是从后梁乾化元年、后唐天祐八年(911年)折从阮任府州副使始,一直到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府州刺史折可求降金,218年时间,折氏家族一直镇守府州,世袭刺史。这在中国历史上看是仅见的典型。218年时间,折氏先后有七代十四人任府州刺史,历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个朝代,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找不到相同的事例。更为有意义的是折氏家族的成员几乎参加了北宋一代(甚至延及南宋)几乎所有的比较大的军事行动。抗辽战争、抵御西夏的战争、消灭北汉的战争、征伐交趾的战争等到处都可以找到折氏成员的踪迹,甚至宋朝廷镇压方腊、宋江、杨幺等农民起义的战争也都有折氏家族的成员参加。作为边远地区的家族,参加时间跨度二、三百年,空间跨度几及全国的如此多的战争,这在中外历史上也是罕见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折氏家族虽然肇启于唐末割据,发达于抗辽、抗西夏的边远地区,但是一直致力于中原政权的统一。唐朝末年,农民起义,方镇割据,中央政权实际上处于涣散无力的状态,地方割据势力相继成长。后梁政权远在河南,折氏家族没有和它发生横的关系。当后唐政权成立伊始,折氏家族马上归顺,折从阮任府州刺史。后晋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灭唐建立后晋,作为条件拱手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府州虽不在十六州之内,但鞭挞所及,也大受其祸。当契丹要强迁府州老百姓以充实辽东人口时,折从阮仗义而起,拒不迁辽,保卫了桑梓人民,也保住了这一方天地的相对独立。时机一成熟,马上率领所部深入沦陷区,收复失土。后汉刘知远即位后,天福十二年(947年)四月,折从阮入朝,避知远讳把原名从远改为从阮。刘知远为了表示信任,置永安军于府州,以从阮为节度使。乾佑三年(950年)三月,折从阮举族入朝。四月服从后汉派遣,徙为武胜节度使(驻河南邓州)五月间折从阮之子折德扆升任府州团练使。后周代汉后,刘知远弟刘崇建号北汉与周对立。从道统而言,北汉是中央政权之外的割据政权,折德扆站在后周方面,被升为府州防御使。广顺三年(953年)正月,北汉主刘崇派兵三千余人进攻府州,折德扆率部反击,杀伤二千多,乘胜追击,占保德、克岢岚、取岚州,震惊北汉朝野。显德中(954——960)北汉又遣乔赟率军攻府州,折德扆率军攻入下河市镇,斩杀500余于沙谷砦(在保德县北),斩其将郝章、张钊。显德二年(955年)二月,周世宗柴荣亲自率军征伐北汉,折德扆率府州兵前去支援,周世宗褒奖说:“数年以来,尽忠戮力,以拒刘氏。”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折德扆马上归顺,第二年(961年)折德扆亲至京师朝见赵匡胤。其后折德扆之子,承袭府州刺史的折御勋又于开宝二年(969年)、开宝四年(971年)、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三次亲到京师面见赵匡胤、赵光义。除朝觐表示服从一统外,在实际行动上也是积极支持。建隆元年五月,破北汉兵于沙谷砦,斩首500级。乾德元年(963年)闰十二月,又败北汉兵数千人于府州城下,俘获北汉卫州刺史杨璘。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宋第三次征伐太原的时候,宋太宗赵光义命令折御卿渡河攻岚州。四月折御卿率部攻破岢岚军,生擒北汉军使折令图,跟着攻入岚州杀死北汉宪州刺史霍翊(宋史本传作郭翊),为宋平北汉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折氏几代人一贯地维护统一。折氏家族几代人维护的统一有两个明显特点。其一是正统,朝代更替固不可免,代代相因便是正统。后周继后汉而立,是正统政权,刘崇的北汉便是割据政权。其二是反对外族入侵,维护中原政权。后晋、北汉依附契丹,折氏家族便与之不相往来。维护政权的统一,维护领土的完整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精髓,折氏家族实践的正是这种传统与精神。折氏家族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个朝代,世居边陲重镇府州,抗击契丹,抵御西夏,为捍卫边防,稳定河东,稳定中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其意义十分重大。五代北宋时期的府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部为虎视中原的契丹,西部为频繁袭扰的西夏,麟(约为今神木县)、府二州正处在三国之交,频繁的军事冲突,使这两个州的地位更加重要。毫不夸张地说,麟、府二州是北宋抵抗契丹和西夏的桥头堡。宋王朝把麟、府二州划在河东路,长期作为中原政权的屏障。唐末大乱之后,河东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大增,素有“兵强马壮”的河东之说,拥有了河东就拥有了天下。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都是以河东节度使的地位而问鼎中原,取得政权,建立新朝的。因此历代统治者把稳定河东作为基本国策。麟、府动,河东动;河东动,中原动。因此,当庆历中西夏咄咄进攻之时,欧阳修深入麟、府考察,力排众议,坚持设防,正是考虑到了麟、府之地与中原政权的这种利害关系。折氏世居府州,捍卫边防, 对于稳定河东,稳定中原,其意义不是十分明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