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与南宋府州折氏后裔汇考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
淳熙中期,折知常转任利州路提点刑狱,开启了在川蜀的宦途。五年(1178)三月,折知常上疏弹劾兴州知州杨绛,将“兴州沙市火延烧三百余间”归咎于杨绛“以宴饮不亲救扑”,由是朝廷“诏知兴州杨绛追三官,勒停监押”。对于兴元军帅郭钧,折知常没有像范成大一样攻击他“御众无术”,而是向皇帝赞美其“治众以整”。七年(1180)五月,折知常又奏“知黎州李福谦疾病不才,且谓制置司辟置未免,应副人情,乞早差官”。从以上事迹来看,折知常基本做到了恪尽职守,努力地在完成自己的监察使命。然而,在宰相赵雄看来,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张牌立榜,称面奉圣旨,议察四川官吏,其志在卖弄,不恤事体”。果然,在黎州五部落叛乱中,折知常不堪重任,无力抵抗黎州蛮的进犯。在敌人兵临城下之际,他竟率制漕宪三司属宫,引诸县弓兵及中镇寨户出城遁走,最后不得不以重贿买通蛮酋,使之纳款投诚。依然信任折知常的宋孝宗并未因此将她贬官,而调遣其权知黎州,处理战后残局。然而,当地戍兵“怨知常不推功赏,又令徙居僧寺,相率攻州宅,纵火作乱。知常走遁,三日后而归”。虽然兵变最终被镇压,但折知常的劣拙表现引起了朝臣的广泛批评。不久后,赵雄上书请治折知常罪。最初,宋孝宗选择了袒护,仅仅将知常改除利州转运副使。这道诏令遭到了朝臣的抵制,参知政事施师点不肯按皇帝意见草拟诏书,黄洽、葛邲等台谏官也继续上书弹劾,终于迫使孝宗剥夺了折知常直秘阁的贴职,并降二官,送常德居住。淳熙八年(1181)正月,赵雄再次上奏,请从重处罚折知常,宋孝宗只得再追其三官,送汀州安置。折知常在贬官后是否又有起复?韩荫晟先生认为折知常在十余年后的绍熙癸丑(绍熙四年,1193年)一度任职大理正,其根据是周必大的《跋折彦质燕祉亭诗》,该文曰:绍兴三年(1133)二月,帅龙图阁直学士折公始葺亭于旧基。明年冬移镇桂林,留六绝句,一时脍炙人口。后二十二年岁在乙亥,直秘阁陈璹大新斯堂,稍复旧贯,而亭与诗亡矣。又三十九年,某从公之子大理正知常得别本,方伐石摹勒,会蒙恩改豫章。亟刻板揭堂上,使来者得览观焉。绍熙癸丑(1193)腊月郡守”。前揭《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叙及赵雄弹劾折知常事时,谓“常尝为大理正,浙西提举常平。有奥援,及事败……知常阴賕近习自营救”,可见折知常担任大理正,当在因黎州事而遭弹劾以前,而非事后。故而周必大文中所谓“又三十九年”,应当从绍兴三年(1133)开始算起,知常任大理正当在乾道八年(1172),恰在其以将作监丞往浙东提举常平之前,符合《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对其仕宦履历的叙述顺序。排除这则本属误会的记载之外,笔者尚未能发现折知常在贬官汀州后再有起复的史料。虽然折知常在战阵上没有展现出祖先世代习武的家风,但他却与父亲折彦质一样,有着一定的文学造诣,擅长吟诗。当世之文学名流,如张栻、陈傅良、赵蕃等,皆与折知常有诗歌往来。折知常还热衷于收藏书法作品,岳飞之子岳霖曾蒙折知常赠送《薛道祖<馬伏波事詩帖>》真迹一卷,朱熹亦曾在见折知常家藏有旧石本《乐毅论》。2.折知刚折知刚于淳熙中为泉州通判,淳熙戊申(1188)夏四月,与林枬、赵公迥、胡长卿、韩俊、赵善耕等祈风于通远王庙,“祀事既毕,登山泛溪,因为一日之游”,刻石为文。该石刻现存,在泉州九日山东峰南麓石刻群东中央悬崖,南向。字幅高1.85米、宽0.78米,正书。明嘉靖三年(1524)泉州知府高越立题名碑于府衙厅室,时人史于光撰记文曰:“真西山(即真德秀)守泉,李果斋得以道学而为之佐,折知刚为倅,而郑守丙以贪刻肆于其上”。李裕民先生疑折知刚“为折知常兄弟行”,笔者亦同意这一观点。3.折允兹折知常至少有三子,他们曾在黎州戍卒兵变中一度被叛军俘获。可惜其姓名不详。《(天启)衢州府志》仅仅介绍折允兹之祖父为折彦质,字舜俞,曾知建安县,终仕至知信阳军,现有材料尚不足推测其父是否为折知常或折知刚。4.折允升折允升应为折允兹兄弟辈,淳熙中为武冈军佥判,旧居悴厅,删定官郑汝谐名其室曰“育斋”。淳祐九年(1249),某位名为嚞的官员(据清人考订,或为理宗朝湘陰令胡嚞)竖碑扁其名于所处之室,作《育斋铭》,以探索“育”之涵义。允升与理学家五峰先生胡宏有书信往来,论及母丧服齐衰,不敢以见父等伦理问题,为折氏后裔探研理学的史料。5.折思齐“思”字辈的折氏后裔在南宋史籍中共见有3人。可惜史籍中对于他们的记载尤其匮乏,无以复原其生平与家世。从有限的史料来看,他们的活动大致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早期,可能为“允”字辈子侄。折思齐为删定官祝櫰长女之婿。祝櫰为南宋绍兴时进士,通理学,曾因临安府录事参军任上以事见斥,于是“即城南广利僧舍修葺老木间,诛茅结屋,日翻书其中”,并与朱熹、张栻、吕祖谦等理学家有书信往来,真德秀评价:“夫公之学,以《中庸》、《大学》为宗;以?洛诸先生之言为法”。折思齐得祝櫰为岳丈,或许也将受其耳濡目染,接触理学。6.折思学思学之事迹仅见《宋会要辑稿》。开禧三年(1207)六月十日,诏修职郎榖城县尉权司理参军折思学等人“各特转一官”。7.折思问嘉定十二年(1219)为广丰县知县,曾“铨学产而镵之石”。嘉熙元年(1237)为海宁县丞。以上共考出“知”、“允”、“思”字辈三代7人事迹,以折思问出任海宁县丞最晚,但此时距南宋灭亡尚有近四十余年,南宋府州折氏在“思”字辈后至少还应该有一代人,可惜因史籍缺载而湮没难求。元明清三代,南支折氏后裔未见再有名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