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县”与“文化强县”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
文化强县体现了在当前文化大发展时代下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等背景下县域人们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县域文化的自信。很多县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称得上“文化大县”,但是如果文化没有得到重视,就不可能成为“文化强县”,“文化”也难以“强县”。即使是一些文化资源不够丰富的县份,只要足够重视文化,也可以创造文化,成为“文化强县”,并用这些新创造的文化提升县域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知识水平,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壮大县域文化经济,进行“强县”。在“文化强县”战略中,不断发展的县域文化,特别是具有显明特色的县域文化,使得县域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人们对县域文化会越来越热爱,越来越自豪,越来越坚定县域文化发展的信念。通过“文化强县”战略,人们的文化意识大大增强,文化人才得到尊重,文化资源尽可能得到利用,文化创新不断进行,文化成为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强县”说到底就是使县域的文化强大起来,强大起来的县域文化推动县域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文化发展成为县域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成为县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文化强县与文化强国、文化强省一脉相承,其中的“强”重点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凝聚力强;县域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强;文化产业(有规模、有效益、有影响)辐射力强;文化人才的聚集力强;文化作品影响力强。“文化名县”与“文化强县”的联系与区别“文化名县”与“文化强县”,两者一字之差,联系紧密,有着很多一致的地方,但又因为一字之差,却反映了对文化的不同程度的认知与不同程度的文化取向。作为县级文化战略来说,“文化名县”与“文化强县”反映着不同层面的发展诉求。“文化名县”与“文化强县”都与文化发展紧密相关,通过两种战略,县域文化以及其他方面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不同的是,“文化名县”多是历史上文化发展的结果,而“文化强县”虽然也多有历史文化发展的积淀,但更多需要当前以及今后大力发展文化。“文化名县”立足过去,“文化强县”着眼现在和将来。文化名县往往强调了现有文化遗产,以及对其发挥,文化强县更多是立足历史与现状,谋划未来。尽管作为战略,“文化名县”也着眼现在和将来,并能有力促进县域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但其主要在于文化,其他方面的发展是在借助文化之“名”。“文化强县”战略则不仅能有力促进县域文化自身发展,同时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使县域文化社会经济真正强大起来。“文化名县”与“文化强县”都体现了对文化一定程度的重视。没有对文化的重视,就不会有“文化名县”,更不会有“文化强县”。但是,从“文化名县”与“文化强县”中的“名”与“强”所包涵的意蕴来看,“文化强县”对文化的重视要超过“文化名县”。“文化名县”因文化而“名”,其文化可能是县域人们有意识的创造和积累,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创造和积累,只是在今天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才真正成为有意,有意地弘扬历史上有意或无意创造和积累起来的丰厚文化并进一步发展文化,从而求“名”。“文化强县”要通过文化“强”县,必须是有意识地进行,不能是在无意之间,这就需要对文化高度重视,如果达不到高度重视,文化就很难强起来,很难成为产业而难以“强”县。当前,“文化名县”与“文化强县”战略对县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文化名县”重点关注“名”,这种“名”既具有比较直接的社会效益,也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对整个县域发展来说,“文化名县”主要是一种中介物,是县域社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而文化强县则更加注重文化的作用发挥,更多体现文化发展,更加注重当代人对县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文化强县”中,文化不再是中介作用,而是直接对县域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作用,直接推动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直接产生社会效益,同时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文化强县”战略是当前县域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相对而言,“文化名县”是软实力,“文化强县”是“硬实力”。文化强县更多诉求发展实力,而不仅仅像文化名县主要关注影响力。文化资源是“文化名县”与“文化强县”战略的重要条件,两者都要对文化资源有充分的认识。没有文化资源,很难(成为)文化名县或文化强县。能够提出“文化名县”或“文化强县”战略,大多都拥有比较丰富或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但是,对于文化资源必须对其充分认识,对其进行大力保护与利用,弘扬与创新发展,进行必要的开发。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文化名县或文化强县。文化名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资源,对于文化强县来说,是其重要基础。只要思路正确,文化名县很容易发展成为文化强县。文化强县是文化名县的升级版。当然,即使不是文化名县,但只要高度重视文化,认真谋划,通过充分利用开发文化资源等一系列方针举措,也可以超越文化名县,成为文化强县,以文化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