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府州城遗址考辩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
府谷在五代后唐天祐七年建县,第二年以县升州。北宋沿袭五代建置,府谷设州。从五代后唐至北宋灭亡,折可求降金的二百年间,府州城建在府谷的什么地方,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截至目前,大体有三种说法:1.现在的老城应是府州城遗址;2.杨瓦至西梁这道山梁上,因为遗迹尚存;3.一九七六年陕西省考古所历史学家戴应新教授来府谷考证后,提出南北城之说。他认为今后老城者即当年的南城,今后土城即杨瓦遗迹是北城。三种说法的分别依据是什么呢?现介绍如下:一、现在的老城应是府州城遗址:他的依据是?宋史列传?和长编。“城险且坚,东南有水门,崖壁峭绝阻河”。《宋史列传第十二》卷二五三,折德扆、子御勋、御卿、曾孙克行。“城险且坚,东南各有水门,悬崖峭绝,下临大河”,《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三。他们认为这两段文字对城的描述,指的就是老城,悬崖峭壁,后临大河。现在的老城瓦砾遍地,老城是府州城遗址是没有错的。也许有人会说,杨瓦旧城遗址的东部,也是悬崖峭绝。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史料的叙说里有阻河和下临大河一说,杨瓦旧城离河足有一千米。二、杨瓦至西梁这道山梁上,曾设过州城,遗迹尚存。府谷县原县志办主任白义雄老先生曾经做过详细勘察,他认为州城遗址大体范围是北至西梁村,东至现看守所东侧甘露沟畔,西至杨瓦村西北侧的古城梁,南至现杨瓦南路一线,四至清晰明确。城垣规模略大于府谷老城。城夯土筑墙没有包砖。州城东门位于现在的看守所东侧甘露沟畔,其遗址上世纪六十年代仍清晰可见,北门位于西梁,城墙尚存。西门位于杨瓦南路西侧,上世纪末居民修建时曾挖出洞下截,下边是现观井沟。南门位于现府谷小东门大门外向北百余米处,沿马道崖通向黄河岸。白义雄老先生在府谷建县1100年纪念文章中提到,现杨瓦砖场,小地名叫徐家墩,此处曾有钟楼一座。底座为高大的砖拱门洞,其上建有一层砖券阁楼。沿门洞内的台阶可登上阁楼,阁楼内供奉有百余个神仙牌位,因此得以长期留存。阁楼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炮弹炸毁,底座上的砖在上世纪60年代被本地村民拆去他用。我认为,这个阁楼不是庙宇,应该是祠堂,理由:一是它在城中心,庙宇一般在城的边角,二是庙宇神像一般用泥塑,铜铸或石雕不会用牌位,三是一座庙宇一般供奉一位主神,陪神三个五个,不会有100多位。这个阁楼建在北宋古州城遗址上,他有可能是北宋的建筑物。北宋府州蕃汉杂居,汉人少。如此坚固的祠堂,牌位如此之多,自由折氏家族才有可能。是否是折氏祠堂,有待进一步调查考证。说府州老城在杨瓦至西梁这道山梁上,虽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代代相传,遗迹就是实物。三、戴老先生的南北城说。他的依据是《折继闵神道碑》。北城素痹,贼驱之,众议弃,专保南城。公持不可,曰:攻者拙也,吾之前人初城于此,比之金汤。《折继闵神道碑》。这段碑文告诉了我们,宋时府州有南北城,而且城相距很近。也许有人会提出,现在的老城,宋时会不会有南北两城。从遗迹看不应该有两城之说。因为老城它只有一套完整的城墙防御体系,所谓两城应该有两套城墙。城内居民分几处居住,那应该称南街,北街或南关北关,把南街北街称南城北城,碑文的刻写者,大概不会犯那样称呼上的错误。“州城依山,不井汲,汲于河”。《折继闵神道碑》碑文显示,北宋时候两城内均无水泉,饮水汲自黄河。据专家推称,宋时府谷黄河水位比现在高出14米,可知南北两城中间的沟涧,有河水可供汲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河涨水有时也能灌进两城间沟的前后。“吾之前人初城于此”。《折继闵神道碑》。可以推知北城是旧城,是折继闵前人开始居住的地方。南城是北宋什么时间建,碑文没有说。现在还没有资料显示。专保南城推知,折继闵任知州时,南城已成州中心,当年公癣绾会应在南城内。《折继闵神道碑》碑文既是史料,也是实物证据。戴老先生的南北城之说是对的,也是可信的,南北城之说对府州城遗址争议是个圆满的荣誉。北城是旧州城,即杨瓦遗址,南城是新州城,即现在的老城。杨瓦遗址也好,现在的老城也好,他们都是府州城的遗址,一个是北宋早期州城遗址,一个是北宋中晚期州城遗址。根据史料,对府州老城重新复原,让它成为府谷旅游景点,成为折氏活动的完整遗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