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朝鲜事业粉身碎骨的丹东优秀企业家马晓红
“我愿意为朝鲜事业粉身碎骨,与政治因素无关。在朝鲜发展事业是一种冒险。”
马晓红更加强烈的赌性、敏锐的感觉、女中豪杰的做派使得她在中朝贸易竞争中脱颖而出,17年历经开发新义州特区、龙川爆炸事件、朝核危机等多次事件,依然能够在两国官员的庇佑下高奏凯歌。
2006年10月9日,朝鲜宣布进行了首次核试验,震惊世界。14日,联合国一致通过决议,对朝鲜进行制裁。从15日起,除了以货易货贸易之外,朝鲜的商社和会社要继续购买中国商品的话,就必须派代表携带现金前来。
与中小商户不同的是,极少数在中朝之间游刃有余的巨商依然生意兴隆,马晓红就是其中的最成功者。马晓红似乎成竹在胸:17日那一天,她比较重要的一单生意,是把2000吨重油卖给了对岸。这令马晓红的竞争者深表惊讶。
对于整个中朝贸易来说,繁荣与衰落几乎是一个首尾相连、不断重复的循环。只不过,中国边贸商人们很难说清楚一共经历过几个阶段,因为有时候一个月就是一个阶段,变化太频繁了。
1994年,因朝鲜的自然灾害等原因,中朝边贸开始起步。当时,朝鲜需要石油、天然气、重油,同时也需要面粉、面条和玉米。中国的商人把大量朝鲜急需的物资运至边境,朝方交易的则是矿产原材料。
1996年,急需食品的朝鲜准许废钢铁出口。马晓红成为此波淘金者的一员——她销售重油给朝方,获得朝鲜废钢。马晓红称:当时每天过货量有将近1万吨,100辆车左右,拉的都是机器零件,一车10吨,每天都从友谊桥上过。
1997年朝方禁止废钢出口后,丹东乃至东北一批最有实力的边贸企业因追不回欠款而纷纷倒闭。
但马晓红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且发现了新的机会,她选择了在平壤合资开矿,挖掘煤、铁和有色金属。作为合资的代价,她把80辆斯太尔卡车交给了朝方,用于朝鲜方面的公关。
2006年4月份,朝鲜停止了煤炭出口,对朝鲜政局已经娴熟的马晓红保持了耐心,一直等到8月朝鲜的煤炭出口重新获得许可,耐心等待、两边官场长袖善舞使得马晓红获取了更高额的回报。
核试验的当日下午,朝鲜客户谈起此事均十分自豪。这些客户属于朝鲜精英阶层,在“不方便透露名字”的相当于“中石油”这样的重要企业任职,精通数门外语,对世界风云了然于胸,目标性很强,很有毅力。马晓红的看法是:朝鲜就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国家。
每每经过朝鲜乡野,看到那里的田畴上生长的玉米往往又小又矮,不过到了朝方指定的中方边贸人员停留地点“鸭绿江大厦”,对方的商业代表却比中国商人们表现得更有学识。朝鲜重视教育,人口素质高,一旦与外界接触就迅速地达到“什么都懂”的地步,使得马晓红对普通朝鲜人甚至不无钦佩。但另一方面,在旅途上,她也一再看到荒凉的土地、原始的农具和消瘦的耕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