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实名举报少林方丈 曝其赔偿刘姓女子200万元
根据史料记载,行正法师成为少林寺的接法人,是因为其精通佛法,精明能干,善于当家理财。但在“文革”期间,行正法师的主要工作是千方百计保护寺内佛经、佛像和塔林,包括四处上访保护庙产。根据岳晓锋提供的资料和释永信的个人回忆录,行正法师是一个有十年上访史的“老上访户”。1972年起,释行正开始去北京、郑州、开封各地上访,由于怕被人看见抓住,不敢去大火车站搭车,只有去洛阳的小火车站。
“文革”期间,行正法师通过上访,为少林寺佛堂争取到了7.5万元修缮经费,但登封县迟迟不动工,行正法师被迫反复前往上级省市统战部上访。文革期间僧人地位低下,释行正双目接近失明,上访途中,曾被假冒红卫兵的人喊“瞎子,不许动!”他就一动不动站了一天。
释永信入寺后,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跟随失明的师父上访。上世纪70年代末,“僧道管庙,以庙养庙”宗教政策出台,但地方政府没有真正落实,行正带着永信多次去开封地区(当时登封县属开封地区)统战部、河南省委统战部、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中国佛协去做工作,要求僧人管寺,把门票经营权等寺院管理权从文物部门移交给僧人。
释永信曾回忆到,1983年建设部公布了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嵩山是中国最早的36个国家风景名胜区之一。但文物部门没有把少林寺交给宗教界,而是划拨给风景区,风景区而后成立了一个少林寺管理处。
“嵩山风景管理区是一个很好的单位,待遇什么的都不错,进里面工作的人一般都是干部子弟或者亲属,都带有很大的背景和后台。”释永信称,当年,几个和尚想要回寺院都很难,行正为此多次往地区和省里、北京跑,得罪了不少部门,也得罪了不少人。释永信跟着行正也多次被叫到派出所谈话,甚至还被当地个别有势力的人以“法办、拘留”要挟。
“我们终于说动了领导,班禅大师在全国人大替我们呼吁,赵朴初老先生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替我们呼吁。”1983年国务院发布了60号文《国务院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的通知》,确定在全国汉族地区开放163座重点寺观,作为佛道教活动场所,并规定其中曾由文物、园林等部门管理使用的94座寺观,要在1984年内移交给佛道教组织和僧道人员管理使用。
有当年在少林寺出家的僧人回忆这段历史时称,1984年4月以前,统战部每月给寺内老僧人发20元补助,1984年4月门票权归少林寺以后,全院每名僧人每月有30元钱。
释永信回忆,这段上访经历让他“从地方到中央,各级宗教部门的人都认识,打交道多了,相互之间也都熟悉了,知道是老方丈身边的人”。少林寺那些年的穷困潦倒更让他强烈意识到,名山藏古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必须走出少室山的山沟沟,不然就是死路一条。他在自传中写道:“我们要走出省外,走出国外,要先绕出去,扩大少林寺在省外和海外的影响力,没有国家的认同,国际的认同,没有中央和省里的重视,少林寺将前途未卜、寸步难行。”
锋芒渐显
天下功夫出少林。1981年,电影《少林寺》开拍,1982年初放映,以1毛钱的票价创下了161578014元的票房纪录,全国人民平均每人花钱看了1.5遍。再之后,梁羽生、金庸等的武侠小说广泛传入内地,书中被描述为武学之宗的少林,成为国人向往之地。
“东北的、西北的姑娘来,要当牧羊女,更多的是小孩子跑来学武功。”曾在登封当地公安部门任职的一位老干部说,他当年干得最多的活,就是往这些偷偷跑来少林寺的人家里拍电报,让家里来领人。
少林寺关注度空前,僧才也一度最盛。释永信在当时,就在僧才之列。
岳晓锋介绍,行正法师的弟子入寺后,多被送往嵩山南麓大金店镇书堂沟村的郝释斋家习文学武。郝释斋其父早年曾在抗战与“文革”中帮助过少林寺,郝释斋后一直是少林寺居士,与素喜、德禅、行正等老僧人关系亲近,被称作少林寺的“隐僧”,也有人根据武侠小说的说法称其为少林的“大护法”。释永信跟随郝释斋,学会了小洪拳、罗汉拳、龙拳、达摩杖等十多种少林功夫。但也有接触过释永信的人称,功夫易学不易成,执掌寺务之后,释永信很少有机会练习功夫,现在可能只会比划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