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法治依法治假

藏友淘到价值70元画被估价500万 数千人陷骗局



来源:新闻晨报  发布时间:

  纪先生手中的鉴定书出自香港热释光鉴定检测中心,鉴定书上还注明了公司地址为香港九龙弥敦道610号13楼。记者从香港相关政府网站也无法查询到该检测中心的相关资料。据纪先生介绍,事发后,他曾专程去了香港,并找到了上述地址,结果发现是一家名为荷李活的商业中心,根本没有所谓的检测中心。

  涉及上海的公司有107家

  丁先生与纪先生在维权过程中,遇到了一大批和他们相同经历的藏友。而这些受害藏友组建了名为“被骗一族”的QQ维权群,沈先生就是主要负责人之一。目前该群共有成员1900余人。

  沈先生介绍,该群建立已有两年多,每位成员都是受害者。“每个新进来的人都要求提供与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合同及报警材料,同时也简要讲述自己被骗的经过,以确认身份。”

  沈先生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超过300人的名单,名单中登记有投诉人、身份证号、联系电话、投诉单位、地址、涉及金额、报警地等内容。该份名单上公司的注册地均在上海,涉及的共计有107家公司,均为艺术品展览、文化交流、拍卖类名称的公司。其中一家在金沙江路上的某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登记人数达18人,金额最高的有16万余元,最少的也有4000元。

  记者随后抽样4家公司进行电话采访。针对被顾客投诉的情况,对方均表示获知,但拒绝回应。这些公司称,公司所有活动均是按合同办事,收取的费用也在合同中注明,并无欺诈,如有异议可以走法律途径。

  [藏友总结]

  ●谎称是拍卖公司,能送港澳台拍卖,实际无拍卖资质(违法)。

  ●拍卖公司内鉴定专家丧尽天良,伙同骗子拍卖公司虚假鉴定,两边收钱。

  ●虚高乱估藏品价值(实际价格的10万到100万倍),收天价前期拍卖服务费。

  ●签订、设计欺诈合同,无实际服务,蒙骗客户。

  ●组织无实际成交的假拍卖会、私人洽购会、艺交会(所谓的拍卖也就是请一些托、装个样子举几个牌)。

  ●拍卖图录内藏品多数属于国家限制交易的文物类型,实物大部分都是电子档图片和工艺品。

  ●谎称付天价的海关出境费,而无海关批文(99%根本没有出去,拍卖用电子档假拍。无任何出关证明)。

  ●签订合同后,偷税逃税(工商局、税务局有相应发票),服务结束后收回和销毁合同证据。

  ●虚构各种高级职务,业务员多数用的是假名字并且做一期藏品,换一家公司。

  ●聘请各种托和一两个老外(除了托就是各位藏友了)参加展览会和拍卖会,演戏给各位藏友看,无实际成交。

  ●骗子公司骗钱的方法每天都在变,总之就是要你先交一笔钱,包括预约/预付定金、鉴定费、图录费、保管费、手续费,出境费、拍卖服务费等。

  [律师说法]

  法律法规不完善是乱象原因之一

  上海市拍卖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寄售藏品或拍卖纠纷的产生与委托人本身也有关系,部分委托人相关拍卖知识薄弱,仅凭宣传广告便轻信相关企业,交付巨额委托费用,一旦拍品流拍或失去信任,往往采取口头解约的方式。

  该负责人透露,近两年来,艺术品市场中一些文化、投资公司假借拍卖名义,虚高估价,在前期骗取服务费,协会已经接到不少类似投诉。没有文物拍卖资质及海外拍卖资质的公司,若利用虚假广告包装成正规拍卖公司违规收取前期服务费,涉嫌诈骗罪及合同诈骗罪。但是,拍卖行业协会无权对这些文化公司进行监管,工商部门也很难惩处这些中介机构,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是导致此类乱象的原因之一。“现有的《拍卖法》,主要是对拍卖人(即拍卖公司)的限制,委托人、竞买人都未纳入。”

上一页  [1] [2]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