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频繁降准会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
频繁降准会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
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央行昨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下一步,货币政策将调整好流动性和市场利率和市场利率水平,促进货币市场稳定,从量价两个方面保持货币金融环境的稳健和中性适度。
央行表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总需求管理,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强化价格型调节和传导机制,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深化金融机构改革,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其中一个专栏中提及,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越多,本币贬值预期越强,就越是会促使投机者拿这些钱去买汇炒汇,由此形成循环。
因此,报告强调,需要关注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可能产生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密切关注内外部形势的发展变化,保持货币金融环境中性适度,促进资产负债表平衡和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报告进一步解释称,2014年之前的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面临国际收支大额双顺差,央行一方面大量购汇,另一方面相应进行对冲。由此外汇储备(资产方)持续增加,并对应准备金以及央票(负债方)的相应增加。2014年下半年以来情况出现了反向变化。一方面负债方的准备金逐步下降,同时资产方的外汇储备也相应减少。从资产负债表的视角看,降准意味着央行负债减少,平衡这种影响可有两种选择:一是增加其他负债,二是减少资产。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通过增发央票、扩大现金投放等来扩大负债并不具有可操作性。降准引起的负债减少需要通过资产方的调整来平衡。
中信证券(16.240, 0.03, 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