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摄影:光影香港 工笔乡愁
而 何先生第二部分的创作,则可能是现今被认为是最代表何藩的摄影价值观、艺术风格与美学取向以及最重要的,可能是他的现实关怀的作品。这部分照片以敏锐的观 察、精当的用光与严谨的构图,展现了处于经济上升阶段的香港的现实。当然,这部分照片与第一部分的“沙龙”照片也会有一些重合。这第二部分的作品之所以获 得广泛的好评,并且广为传播,个人觉得,一是其趣味点正好切中当下大众与传媒对于摄影的认知感知阈,二是东方自由大港的香港人的精神风貌与生存状态,经过 何先生的细腻的光影工笔画的刻画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从摄影语言看,何藩长期浸淫于电影制作,作为演员,他熟习电影拍摄的各种手法,作 为导演,更要掌控电影生产全部流程。所有这些在专业领域的摸爬滚打,铸就他于光影的生理直觉。他深知光影明暗对于电影叙事与风格塑造的重要性,也深切了解 在银幕上倏忽来去的光影打动观众之力量所在与神秘能量之功效。因此,在电影行业吃透了用光法则的他,在业余“玩”摄影时,把这些法则搬用到平面摄影中来, 简直可以说是易如反掌。这么说并不是要说他能够拍出这些具戏剧性光影画面,有时稍有诡谲的画面并不稀奇。而是说每个有缘与摄影结交的人,他如果在摄影上有 所成就,往往都有其独此一家的“三个组成部分”或“来源”在。但确确实实,说他是一个画出了香港那个时代之“面影”的光影工笔画家似不为过。
而 冷藏,则可能是摄影家“笑在最后”的最大杀手锏。也是摄影之所以为摄影的一个重大秘密。那就是时间之手会将储藏于照片母体之底片中的所有时光要素作一番发 酵处理。而基本做法,则是先封存冷冻,然后解冻,以时空错位之感叹,来唤起人们对于不可再来之时间与空间的重新体认。今人、尤其是香港人对于何先生的香港 影像的感动,相当程度上是受到了这只无形之手的操控。当然,前提是,照片中确实录入了当时当地的气息、氛围与人生百态的精彩瞬间。
至于 何先生摄影的第三部分,则是他晚年移居美国后,因年老体衰,无法再像壮年时期那样驰骋街头,于是转战至电脑屏幕前,以PHOTOSHOP软件对自己的过往 底片进行再处理后所得作品。这部分作品,于他本人而言,亦属试探之作,与第二部分相比,时空次序重组后的视觉效果当然不凡,但毕竟这是“玩”,虽可满足他 本人进一步提升艺术感的愿望,但能够感动人的,还是要数那些真切映现旧时香港风情、风韵的直接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
以 他的摄影在步入桑榆晚景时再受关注的情况,在摄影史上颇多先例。早有美国安德烈·柯特兹,近有美国索尔·雷特。这两位都是专业摄影师,但他们生命史上的共 同点则是,早前专业发展颇顺利,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沉寂,再在晚期被发现。然后,媒体跟进,大呼小叫,惊为天人。然后,堂皇进入摄影史圣 殿。何藩先生的工作,经过这次的再发现后,其意义与价值相信会经过更多的讨论而给人以更多的开示。而这就可能为其进入摄影史而奠定了基础。■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