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铜权:公不离婆 秤不离砣
(原标题:权衡天下的老秤砣)
“公不离婆,秤不离砣。”作为一套称重量的器物,在我国古代,秤杆被称为“衡”,秤砣则被叫做“权”。《汉书》中就这样记载:“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汉语词汇中也就逐渐演变出“权衡”一词。
相传,杆秤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的陶朱公范蠡。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星为记,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故称为十六两制秤。秤杆有骨杆、木杆、金属杆;秤砣有石砣或金属砣。计量单位也因朝代更替而演变,比如古代时十六两为一斤,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改为十两一斤。
提到“权”,意义最为重大的当属“秦权”。历史教科书中说的“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其中一项即,秦灭六国以后,为统一全国衡制,由官府颁发“秦权”作为官定的标准器,并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度量衡的诏书,通行全国。度量衡的统一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是秦王朝富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形状看,当时的秦权多为馒头状,顶钮系球形,也伴有觚棱形。材质上看,多为铜质,少数为铁制,也有陶制的。
必须强调的是,秦代颁发标准衡器,是执行“法度量”的。通常一年一校,国家每年严加鉴验,以保重量绝对精确,在领取或借用时,当面校准,不准有丝毫差池。“权”就是校秤砣,亦即标准秤砣。到了唐代,政府专设监校官,衡器经校验后加盖钤印方准使用;明代则由其司马领市司负责校正衡器。历朝历代,官方都有严格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并明令规定不准私造。
图中所示是一件元代老铜权,高10厘米,底部直径4厘米,重695克。从外形上看,此权沿袭了“秦权”的部分制造特征,顶部是带圆孔的提钮,底部为三层圆柱形结构,权身分别由8块觚棱形构成,整件铜权造型优美,包浆熟旧,品相完好。特别是铜权身上的四个汉字“至正(1341—1370)年造”,虽历经数百年,依然清晰可辨,令人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