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财富收藏

张大千《桃源图》为啥能拍出2.71亿港元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发布时间:2016-04-10 20:52:15
  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中,张大千是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家。他天生聪慧,再加上他的后天勤奋,在山水、人物、花卉、仕女、翎毛各方面无所不擅,其山水画中的泼墨与泼彩的应用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桃源图》是张大千众多泼墨与泼彩山水画中较为成功的一件作品。画中大面积的墨彩交渍、画幅边缘的山石与桃树的精致描绘,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画面左下方的小船与山涧引导观者从图式中去找寻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意境。然而,张大千并没有急于描绘“桃花源”的具体景致,画中主要部位大面积的变幻墨彩,让“桃花源”继续保留着那份千古的迷人魅力。这正是绘画艺术的魅力体现与神韵所在。

  张大千对艺术传统学习的态度值得当代人学习。他曾下过苦功花费大量时间临摹古人名作,据说,张大千临摹石涛与八大山人的作品达到惟妙惟肖、几近乱真的程度。但张大千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忘创新,发展了泼墨,创造了极具艺术特色的泼彩墨风格。

  虽然张大千的绘画艺术广受人们的喜爱和收藏家的追捧,但从更高的审美情趣上看,我个人认为,张大千的绘画还是偏向于雅俗共赏的甜美风格一类,与他所喜爱及常常临摹的八大山人甚至石涛两位中国画宗师不是一个等量级,在艺术史上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以大师的水准要求,这幅作品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姚涯屏 广州美协山水画艺委会秘书长

  张大千的泼彩技法有其根源。唐宋时期中国画已形成了完善的青绿山水系统,而历史上关于唐代张璪、项容、王洽等画家创作方式的记载里,就已强烈地传达了“泼”的概念。虽然他们没有可靠的作品流传下来,但可以肯定,在那个画画是以“丹青”二字来表述的年代,他们已经“泼”得五彩缤纷了。

  后来,中国画加入了书法审美范畴——“写”,一切与“写”相左的技法都被视为旁门左道,或直接摒弃,或加以篡改,主流画家把“泼墨”限制在毛笔点厾的范围内。“写”成了中国画的最高准则,既成就了中国画更独特的文化内涵,也限制了中国画更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张大千出生在文人画的全盛时期里,成长于西学东渐的大时代,他“血战古人”,却并不限于“文人画”范畴,在细笔、重彩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甚至大张旗鼓地临摹古代工匠的杰作——敦煌壁画。

  他倾力于鉴藏,在对古代中国画的面貌及演变过程的了解方面,远超时人,加上他在海外的游历启发,这位传统国画家,找到了泼彩这种与“写”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老夫夜半清兴发,惊起妻儿睡梦间。翻倒墨池收不住,夏云涌出一天山。”这首诗是他在摸索泼彩技法阶段写的,记录了他探索过程的刻苦与激动。虽然他的泼彩也不能断言就已尽善尽美,但从他个人方面来说,说明张大千作茧破茧,在名满天下的晚年还勇于蜕变;从中国画的发展轨迹上来看,他的泼彩至少是给中国画打开了一个新的审美规则的通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