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启皓青年艺术家支持计划及作品展开幕
由北京启皓文化基金会发起并主办的创作联展《之间》近日在启皓北京开幕。三位年轻艺术家呈现了五组作品,围绕个人、身份、社会、世界、自然等不同的关系,发起了一场审视自己和追问世界的创作联展。此次联展为北京启皓文化基金会发起的启皓青年艺术家支持计划的一部分。
该计划旨在通过主题展览、讲座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展示及对话活动,发掘和支持当代青年艺术家,并通过主题的设立和推动、线下的实体展览,鼓励艺术家与来自社区成员及更广泛的公众,开展充满趣味性的实验及深入探讨。
首批启皓青年艺术家支持计划的三位年轻艺术家以《之间》作为主题带来一场审视自己和追问世界的创作联展,包括来自RCA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硕士的王嘉成对一座城市的从生至灭的思考作品《摩天大楼》,探讨不同的个人、种族、社会身份的作品《我是谁》以及关于现代城市人的生存压力及正负面情绪的作品《因为我和别人不一样》;RCA皇家艺术学院玻璃和陶瓷硕士赵瑾雅的《不存在的存在1》,通过玻璃的质感来探索环境如何影响观者对现实的感知并引起情感反应。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微博)院版画系硕士常睿的《共生的循环》 表达生命循环生灭和社会存续希望的思考。《之间》展览将在启皓北京人文社区的中庭进行为期2个月的展示。
《之间/BETWEEN》展览前言
你我,往来,繁盛,衰败,运动,静止,存在,虚无,坚硬,柔软,明媚,阴暗……对比和对立构成世界秩序和事物发展的基本端。我们容易看到基本端的状态,却往往会忽略变化的过程和累积的张力。
我们突然无法定义今天和未来。过去的运行法则和创造逻辑正在被重新分解、定义、讲述,我们所熟悉的世界、自然、城市、艺术、文化、科技、人群……,以一种完全陌生的形象呈现,倏忽变化,原因未及探究,我们便已将表象奉为山峦。
我们习惯了对自己、对世界、对自然做出仓促的定义,但我们拨开繁冗复杂的表象所认识、所定义的,或许未及本质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所见羁绊,并非无益。羁绊之下,思想世界成为唯一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地方,在万物“之间”、在时间“之间”,跃出惊慌失措的躯体,逃离沉重桎梏的水泥森林,眺望地平线尽头的原野和海洋,我们遨游的思想,能看到我们与自己、与世界、与自然万物的崭新关系吗?
启皓相信对思考的思考、对认识的认识。这能真实显示我们自己、也刻画了斑驳的自然,更剥离寻常事理的外壳,走入它们嶙峋而冷静的内心。
本次展览呈现的五组作品,分别展示了创作者对自己、对世界、对自然的疑问和探索,它们如同一小组思想漫游的线索,邀请参与、对话、进而理解我们自己。这样的邀请,为个体容身,为精神安顿。希望,”一切终将安然无恙,时间万物也终将安然无恙”(T.S 艾略特 《四个四重奏》最后一首《小吉丁》)。
北京启皓文化基金会 | 青年艺术家支持计划及作品展
《之间/BETWEEN》
展期: 2020年8月3日(周一)-2020年10月3日(周六)
地点: 北京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8号 启皓北京
[观展指南]
王嘉成
旅居创作于伦敦及上海。王嘉成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雕塑(公共艺术)专业,后国家公派全奖留学并以优异的硕士成绩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现为世界玻璃艺术家协会成员。王嘉成致力于大型雕塑、装置及手工艺品(玻璃、陶瓷)的创作。她认为艺术不仅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表达,更是艺术作品与所处空间的对话,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与观赏者产生情感共鸣。
摩天大楼
城市,由来已久,天际线与界面创举是其发展的一种显性象征。
筑物堆砌的都市,恍如心中欲望之物,直指向云霄,不断生长,欲念与热望引众人争相攀爬追逐,筑物的表面俨然成为一个为利相争的现实场域,甚嚣尘上充斥着争夺与丧失。欲望自诞生起便潜伏在每个人的血液中,我们成长、步入城市,内心的纯真与底线离我们越来越远,怎样才能真正的活着。欲望城市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兀自生长,每个人都在这都市的摩天之物上奋力攀爬、追逐,但我们仍希望城市里的钢筋猛兽不会埋葬心中的纯真,希望所有的追逐与奔徙都能有温柔的回望。
作品将综合材料有机结合,表达在城市生活中人们的迷茫、困顿与盲从。以作品发声,作者重新挖掘出人们内心的焦虑、不安与无措。
我是谁
看见自己,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当众媒时代兴盛,个体与自己的概念被树立在了众多话题的前端,自与我究竟是介质还是界面,究竟是应该放大对自我的塑造,还是消隐抹除自己的棱角,面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压力、不同地域文化中的我们,该如何成为我们,该怎样成为我们希望的自己,对我的辨识已然从一个哲学问题,慢慢拓扑成一系列附着在社会行动和行为意义上的判断,当我们撇开现实的前缀去审视自己时,哪些是我们必要的定语,哪些又是我们无法越过的限定。
作品将对”我”的思考捏合在了不同质感的材质人偶之下,希望通过它们的形态与动作强化出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将要去哪里?自己生活的意义?我们的社会角色和定位?
因为我和别人不一样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我。
差异,究竟会拯救自我,还是会无意间埋葬自我。
实现差异,究竟是我们的最终归宿,还是成为自我的必经之途。
生而为人,自当有别,这是自然天赋,万物与众生正因为个体差异而显得异常精彩。融入与区隔,坚持和抵抗,这些都是在回答“我们需不需要一样?”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问题上的思考。尊重个性与尊重共性,似乎在当下并不是一种相互冲突的悖论,恰恰因为看见了个性的不同,才拥有了寻找更潜在共性的可能性,这不仅带来了智慧、科技、生产、生活上的创想,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对个性的保护,和而不同,让不同成为契机和开始。
赵瑾雅
现居加州硅谷和伦敦,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国家公派全奖留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求学期间,她对玻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赵瑾雅应邀在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做驻地艺术家。她的作品被来自全球各地的博物馆与藏家收藏,曾被英国媒体评为最值得收藏的作品之一;被英国 Ting-Ying 画廊称为中国最有才华、最活跃的青年艺术家之一。她认为玻璃是探索环境,情感和个人经历主题的理想媒介。
不存在的存在 1
存在是一种虚无,虚无也是一种存在。
当我们跳出一些固有的秩序框架,是否、是非等一些基本的判断都可能失效,而随之生成的是一种相对更加合理的“中间状态”——随时而变,随势而定,随心而就,随性而成,任何逻辑的理论都成为理解的束缚,这恰是一种对“可能性”的尊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在不同介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不同界面、不同角度产生千差万别的结果,正如作品本身在玻璃介质中所体现的那种色彩的渐变、游离、过渡、发展,是一种在静物中实现的相对运动,对撞、融合,渗入,没有绝对的边界,有的只是在不同欣赏角度和不同光感、不同明暗下,所领略到的不同“存在”。
常睿
现居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首饰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铜版画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以自由艺术家身份进行创作。因为铜版雕版的技术是源自于金匠的錾刻工艺,所以常睿在自己的创作中选择用现代首饰雕金的工具和方式来进行铜版雕版的创作。日常的他喜欢去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类生命,希望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于人、其它生命和环境关系的理解。
共生的循环
危机,或者希望。藏自然的玄机,也蕴生命的契机。
该作品创作于2020年疫情期间,作者选择星球作为内容的载体,强调星球表面的无边界,让浩瀚的人类主题能在一个可视化的界面上得以再现和强化,暗示了共生、循环的主题。
星球上六块独立大陆,相互分离但又共存,离散而又集中于这颗星球的庇护之下。
北半球四块大陆生命生存方式各异,而又各自遵循自然法则。不同生物以跨物种融合实现共存,以不平等的寄生获取另一生灵的生命力而维系自身,生命繁衍的景象、文明消逝的断壁残垣历历在目。他们之间既有共存的生存,也有相互侵蚀不断循环的生灭。而南半球的大陆主题是对北半球的大陆主题的补充,分别是生存的希望与毁灭的绝望。
生存还是毁灭,人类能够永续么?疫情激发的生存话题渗透于当下,而病毒作为本次疫情的始作俑者,足以令全人类心生忌惮。恐惧与希望相伴而生,用病毒作为毁灭的具象化,恰是该作品的用心,危机之中见生机。这一系列作品以铜版雕版创作并用制作手工地球仪的方法完成球体,并用磁悬浮的方式动态展现球面内容,这种生存与毁灭的图景再现,以持久旋转中,暗喻了生命的循环以及人类文明的存续。
摄影:大椿子(赵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