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清初复古风的“四王”你了解吗
来源:国博君
清代,是中国书画艺术集古今大成的时代,其间名家之众、流派之丛、技法之新,远超前代。
清初的画坛,复古与创新两种趋势并存。锐意变革的代表有 “清初四僧”(弘仁、髡残、石涛、朱耷),而崇尚复古的画家则以“四王”为首。
“四王”是指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四位画家。他们崇尚董源、巨然与“元季四大家”,以摹古为主旨,因受清王室扶植,“四王”画派得以成为画坛正统,从学者众多,影响深远。
“四王”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他们或为师友、或为亲属。
漫步在国博的专题展览“中国古代书画”展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不少出自 “四王”的丹青翰墨。而在 “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中,通过首次展出的《清代学者像传》,又使我们有机会得见“四王”神貌,从而进一步跨越时空阻隔,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王时敏
王时敏(1592-1680),江苏太仓人,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崇祯初以荫仕至太常寺少卿,人称“王奉常”。因其与祖父王锡爵、父亲王衡及儿子王掞,皆官至一品,世人称其家族为 “四代一品”。
入清后,王时敏以遗民自居不仕,与王鉴共为清初画坛领袖。
王时敏颇得祖父王锡爵喜爱。他自幼研习书画,又得获董其昌亲传。《清史稿》载,“明季画学,董其昌有开继之功,时敏少时亲炙,得其真传。锡爵晚而抱孙,弥钟爱,居之别业,广收名迹,悉穷秘奥。”就其学画条件而言,真可谓是“出生在终点线”上。
王时敏的山水宗法黄公望,书法则不局限于帖学,以朴拙的隶书见长,受《受禅碑》、《夏承碑》影响较大,他与朱彝尊、郑簠被称作“清初三隶”。
王时敏 《山居图》扇
王时敏《七言律诗轴》
目前正在“中国古代书画”展出
王鉴
王鉴(1598—1677),江苏太仓人,王世贞曾孙,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元炤,号湘碧、染香庵主、弇山后人。
王鉴为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以荫仕至廉州太守,入清后再未出仕,以画艺为业。
王鉴的山水受董其昌影响,上溯董源、巨然,专心于元四家,多取法黄公望。其山水“运笔出锋,用墨浓润”,青绿设色,皴染兼长”。王鉴虽是王时敏子侄辈,但二者年龄相差不多。他与王时敏同为董其昌弟子,也都是“娄东派”巨擘。
王鉴 《溪山深秀图轴》
王翚
王翚(1632—1717),字石谷、臞樵,号乌目山人、耕烟散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自幼嗜画,秉承家学,深受董其昌“师古”理论影响。
王翚20岁时结识王鉴、王时敏后,摹古技法日益精进;中岁融汇南北宗,集古之大成,又能师法自然,自称“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择以唐人气韵”;晚年尽脱前人窠臼,笔墨自如。
60岁时,王翚以布衣应诏供奉内廷,绘制《康熙南巡图》,获康熙帝褒奖。王翚画风宗学者甚多,形成“虞山派”。称之者曰:“画有南、北,至翚而合”。
王翚 《卢鸿草堂图》
目前正在“中国古代书画”展出
王翚《古木晴川图轴》
目前正在“中国古代书画”展出
《古木晴川图轴》局部
王原祁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又号石师道人,王时敏之孙。
在王原祁年纪尚幼时,其绘画天赋就给了祖父王时敏一个惊喜。据《清代学者像传》记载, “(王原祁)偶作山水小幅,黏书斋壁,奉常(王时敏)见之,讶曰:“吾何时为此耶?”询知,乃大奇曰:“此子业必出我右!”
王原祁于康熙九年(1670)中进士,以绘事供奉清廷,曾奉旨编纂《佩文斋书画谱》,累官户部侍郎。
其山水继承家法,师法宋元名家,于黄公望浅绛尤为独绝。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笔墨功力深厚,有“笔端金刚杵”之称。
王原祁 《仿梅道人溪山烟霭图卷》(局部)
目前正在“中国古代书画”展出
《清代学者像传》
在“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中,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代学者像传》首次展出。
《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是由叶恭绰祖父叶衍兰(1823—1899)摹绘第二集则为杨鹏秋摹绘。
两种像传卷帙浩繁,来源清晰,正如叶恭绰所言,像传“取诸家传神象暨行乐图绘,或遗集附刊及流传摄影,皆确然有所据”,是了解历代(尤其是清代)学者肖像的重要图像文献。
通过《清代学者像传》,我们不仅可以得见“四王”之神形,还可以对其生平、性情及轶事作更多了解,读了下面的文字,他们的形象是不是更加生动、立体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