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曾为“诗哲”泰戈尔画像
来源:美术报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中国抗战如火如荼的烽火年代,徐悲鸿远赴印度讲学,同“诗哲”泰戈尔结下了深厚情谊,还精心创作了一幅经典的《泰戈尔像》,续写了中印两国源远流长的交往和友谊。
徐悲鸿 泰戈尔像 50×50cm纸本设色 1940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1901年,泰戈尔在印度“和平村”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从事儿童教育的实验学校,经过十多年筚路蓝缕的艰辛打造,该校在1912年改建为致力于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1937年4月14日,泰戈尔在国际大学主持中国学院的揭牌典礼,发表了《中国和印度》的演讲:“两个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相逢之时,不是战场上的死敌,而是文雅的朋友……对我来说,今天是一个期待已久的伟大日子。我可以代表印度人民,发出消隐在昔年里的古老誓言——巩固中印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和友谊的誓言。”此后,泰戈尔以中国学院的名义,诚邀中国的著名学者、艺术家前去讲学、创作,共同推进两国的文化和教育交流。两年后的1939年11月,徐悲鸿应泰戈尔的邀请,踏上赴印度讲学的旅程,经仰光、加尔各答,于12月抵达圣地尼克坦。第二年2月17日,“圣雄”甘地访问国际大学,在风景如画的芒果林里,泰戈尔焚香献花,举行了隆重的欢迎集会,又热情地将徐悲鸿引见给甘地,建议为徐悲鸿举办画展,彰显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甘地欣然表示同意。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
泰戈尔的提议,为徐悲鸿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他立即着手画展的各项准备,所有工作临近尾声时,泰戈尔不顾年高体衰,前往观看,还亲自为画展写下了前言:“中国艺术大师徐悲鸿在有韵律的线条和色彩中,为我们提供一个在记忆中已消失的远古景象,而无损于他自己经验里所具有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我欢迎这次徐悲鸿绘画展览,我尽情地欣赏了这些绘画,我确信我们的艺术爱好者将从这些绘画中得到丰富的灵感。既然旨趣高奥的形象应由其本身来印证……我就升起谈话的帷幕,来引导观众走向一席难逢的盛宴。”在泰戈尔的支持和热情推介下,徐悲鸿的个人画展获得了极大成功。不久,画展又移到加尔各答举行。两次画展筹得的款项,徐悲鸿全部捐献给了正惨遭战火蹂躏的祖国,以及饱受战争灾难的国内同胞。
徐悲鸿与泰戈尔在印度国际大学
这段时间,徐悲鸿与泰戈尔朝夕相处,愈益钦佩并仰慕他的高贵人格和伟大精神,他先后为诗人画了十多幅素描、速写,其中最负盛名、首屈一指的当推国画《泰戈尔像》。画作的尺寸不大,但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画面上,人物造型以素描为底,辅以流畅的线条,诗翁满头银发,目光如炬,身披一袭浅棕色长袍,一绺白髯飘逸在胸前,安坐在树荫下的靠椅上,左手拿着蓝色封面的笔记本,握着铅笔的右手,微微托靠在笔记本的右上角,深邃的眼神似乎正透过眼镜闪烁出哲理的诗句、深邃的思想……画面的背景是蓊郁的树木及其繁茂枝叶,环境恬淡宁静,同诗翁面部、手部和衣服的浅黄色,形成了冷暖与深浅的呼应和对比,形神兼备、富于生机。画的左上角款“悲鸿 庚辰”4字,下钤一朱文长方印。整幅画作既有古典的意象内涵,又有现代的浪漫激情;既有西洋的绘画技法,又洋溢着中国传统画的神韵;中西融合,各臻其美,堪称徐悲鸿写生肖像画中最具影响力的杰作。
徐悲鸿
1940年11月,徐悲鸿与泰戈尔依依惜别。此时,诗人大病初愈,正躺在卧椅上,他郑重地请求说:在你启程之前,必须为我挑选画作。原来,泰戈尔在60多岁时开始习画,他非常欣赏徐悲鸿的艺术才华和审美水平,所以执意要请徐悲鸿为他的画集选稿。徐悲鸿与国际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花了两天时间,从2000多幅画稿中初选出300幅,经反复甄选,最后精选了70幅作品交付国际大学出版。半年多后,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病逝。噩耗传出,正在新加坡举办画展的徐悲鸿悲恸之下,心怀感恩地写下《泰戈尔翁之绘画》,对诗翁的画作进行了全面阐述。文章最后,徐悲鸿以骈文句式赞美道:“送琼浆与劳工,假寝床于巨蚌,夺梅妃之幽香,食灵芝之鲜,吻河马之口,绝壑缀群玉之采,茂林开一线之天,利水泑之积,幻为群鸿戏海……”深情表达了自己对泰戈尔的无限追思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