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美术馆:中国古代人物画 明清人物肖像画展
“追影写像——明清人物肖像画展”回顾(下)
中国古代人物画发展脉络
商周
商周时期,有关人物造像的意识便开始萌发,如三星堆商代祭祀坑出土青铜人像。东周,湖南出土楚国帛画,上绘祭祀的先人画像。
春秋战国
战国楚墓出土《龙凤仕女图》、《驭龙图》帛画。
龙凤仕女图
驭龙图
汉
西汉,出现了在宫殿墙壁上绘制已故将帅的臣像,这些画像的意义在于追功纪德,名著后世,以利教化。这些殿堂壁画早已荡然无存,所幸一些地下墓葬壁画得以流传至今。例如山东嘉祥东汉武氏祠。
魏晋南北朝
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绘佛像逐渐盛行。三国时期吴人著名画家曹不兴、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用线如春蚕吐丝。
南北朝战乱频繁,佛教、道教文化成了人们心灵的寄托,道释绘画在这一时期空前盛行。这一时期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六法论,核心内容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一理论成为了人物画品评、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原则,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从六朝开始,有较多的画家注重人物容貌的描写,还出现了为时人画肖像的事例。
女史箴图
唐
初唐史称太平盛世,社会富足。出现了工于写真的阎立本,被称为“丹青宰相”。作品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盛唐名家辈出,吴道子人物画线条千变万化的勾描被颂为“吴带当风”,作品《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人物衣褶转折的粗细变化圆润飘逸。
唐朝艺术中女性题材的作品很多,其中以仕女画著称的有张萱、周昉,作品反应了唐朝贵族生活的悠闲情态和唐朝开放文明的世俗风气。如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簪花仕女图》。
历代帝王图
步辇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簪花仕女图
五代
五代人物画家最享盛名的是顾闳中、周文矩,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物画的发展水平。
韩熙载夜宴图
重屏会棋图
宋
宋代的人物画走向成熟和完备,武宗元《朝元仙仗图》,画中表现了八十多位仙官、天女、侍女。此时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李公麟《九歌图》、李嵩《货郎图》。
人物肖像画从东晋发展到绘画空前兴盛的北宋,表现手法多为工笔画,到了南宋时,梁楷异军突起,用大写意水墨画画人物形象,其《李白行吟图》用笔随意简洁,人称减笔画。
朝元仙仗图
货郎图
李白行吟图
元
元代文人崇尚隐逸,士大夫画家们醉心于山水、花鸟创作以怡情适性,人物画发展有所衰退。元人物画有张渥《雪夜访戴图》、王绎《杨竹西小像》(与倪瓒合作),人物以铁线描为主,用笔简练,造型端庄。
杨竹西小像
明
“明四家”之一唐寅,《孟蜀宫妓图》线条细劲,设色浓丽,画中深刻勾绘出四位宫女的神貌情况。晚明,人物画出现了一批各有特色的人物肖像画家,如丁云鹏、吴彬、陈洪绶、崔子忠、曾鲸、谢彬等。丁云鹏在人物画上格调高古,如《玉川煮茶图》。陈洪绶笔法古拙,常用造型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内在的情感,如《升庵簪花图》绘的是明嘉靖学者杨升庵的怪诞行径。明末画家曾鲸开创墨骨画法,画面人物带有立体感。传承其画法者甚众,遂有“波臣派”。如图曾鲸《王时敏小像》。
明清之际,西洋画由欧洲传教士陆续传到中国,其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人物画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孟蜀宫妓图
玉川煮茶图
升庵簪花图
王时敏小像
清
清代宫廷中,有外国传教士画家进入内廷供奉,他们以西改革中国传统画法,形成中西合璧画风,在当时影响甚大。如郎世宁《乾隆大阅图》。
上海是中国最早的开放口岸之一,中西文化相会,海上画派在肖像画上创出新的画风,代表人物有任熊、任薰、任颐(任伯年)三兄弟、虚谷、吴昌硕等。如图任伯年《酸寒尉像图》。
乾隆大阅图
酸寒尉像图
数数古代人物衣褶中的“十八描”
文|谢蕊
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往往根据不同的服装款式和人物情态运用不同的线描表现手法,而又以衣服褶纹最为细致多变。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古人总结出了中国传统人物画技法——“十八描”(附表)。
“十八描”分别为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混描、曹衣描、钉头鼠尾描、橛头钉描、马蝗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行云流水描。其描法名称,唐代之前已散见,在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周履靖《夷门广谈》和汪坷玉的《珊瑚网画法》中得以归纳,至清代由王瀛将其付诸图画,并注明每种描法的要点,后来逐渐成为人物画线描技法教材。
各描法均依照其笔迹形状而命名,如“铁线描”,顾名思义,该线条表现时类似铁丝的形态,线条粗细基本一样,转折时方硬有力;“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繁多的线描名目也证明了其独立于绘画主题的表现性,下面结合画作和大家具体谈谈“柳叶描”和“减笔描”。前者的代表画家为唐代杰出人物画家吴道子,从其线描人物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吴带当风”的风貌,笔法圆润飘逸、似断还续,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吴道子对线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创造性地发挥了线的变化和力量,他认为绘画创作中线的速度、压力和节奏的有机变化,是传达内容、情感的主要关键。
“减笔描”的代表作为梁楷的《李白行吟图》,作品以简炼的笔法出色地勾画出一个洒脱放达的诗仙形象,头部须发用细线描绘,整个身躯以泼墨四、五笔画成,线条遒劲有力。减笔描重在高度概括对象,王瀛称之“以少胜多,少许难于多”。梁楷的此一画法对以后水墨画的发展影响极大。
在这些杰出的线描作品前,我们感受着生命与自由。画家通过粗细顿挫赋予了线条韵律和变化,衣服褶纹的随心流转全凭画家的笔力掌握,这种绘画技法值得传承,并期待后世为它加入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