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展出重要文物 来自成都海关
包括国家一级文物——具有克什米尔风格的无畏印莲花手观音菩萨铜立像,有扎塘寺壁画风格的唐卡,以及六朝时期的青釉盘口四系瓷壶,也有反映三国时期蜀地经济的太平百钱铜钱……这些今天起在四川博物院亮相的重要文物,都来自于成都海关。
澎湃新闻获悉,“蜀地海关 守关护宝——成都海关查获文物特展”1月21日在四川博物院开幕,共有251件文物向观众展示,包括铜佛像、唐卡、书画、陶瓷器、古钱币等,此次展览由成都海关和四川省文物局主办,四川博物院承办,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四川管理处协办。
无畏印莲花手观音菩萨铜立像
对于国家一级文物——具有克什米尔风格的无畏印莲花手观音菩萨铜立像,展览策展人之一的刘舜尧介绍,这件铜像在公元十至十一世纪的时候制造,其体型和工艺在国内都非常少见。这种佛像的克什米尔地区风格,是铜佛像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目前,除此之外仅在拉萨发现一尊。细看之下,佛像胸部肌肉和腿部肌肉非常优美,细腰风格很有特点。
据悉,此次展览遴选了其中251件文物向观众展示,包括铜佛像、唐卡、书画、陶瓷器、古钱币等,这些文物时间跨度长,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毅表示,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记忆,文物走私是对文化遗产的严重损害。长期以来,成都海关严厉打击文物走私取得了丰硕成果,有效遏制了文物流失。
2018年,成都海关向四川省文物部门移交了罚没收缴文物334件,包括佛像、唐卡、书画等大量珍贵文物,这不仅是四川博物院自2009年新馆开馆以来最重要的接收工作之一,更是建国以来海关向我省文物部门移交文物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次。这也是成都海关、四川省文物部门深入推进国家文物安全协作机制,实施文物平安工程,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贯彻落实《依法没收、追缴文物的移交办法》《国家文物局 海关总署合作备忘录》,严厉打击文物走私的具体成果。
明代菩萨铁头像
四川省文物局、成都海关共同举办此次特展,旨在宣传展示文物进出境监管相关法规,让公众直观地感受成都海关与文物部门一道多年来守护国门、捍卫祖国文化遗产安全的卓越成就,彰显我们打击文物走私犯罪的决心和信心。
四川省文物局与成都海关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起更加紧密的长效协作机制,必将为加强四川省文物进出境监管,打击文物走私犯罪,切实保护文物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释迦牟尼说法图唐卡
2019年,成都海关共查获文物走私案件8起,涉及古钱币、瓷器等文物100余件。成都海关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同时,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展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创新进境文物展监管模式,优化监管流程,支持四川省举办了“再见庞贝”、“玛雅艺术展”、“阿富汗珍品展”等多个入境文物展。
成都海关口岸监管处副处长杨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移交的文物及艺术品,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22件,具有重要的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移交的罚没文物均来自成都海关历年查处的各类案件,从查获的案例来看,有通过旅客行李和人身夹藏文物出境,也有通过快件走私文物,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交易逐渐成为了文物走私出境的新渠道,走私手法越来越隐蔽,打击文物走私的工作更加艰巨。
据川报观察报道,因为不懂相关知识,一位收藏爱好者就付出了惨重代价。现场展出的多件象牙制品,由一位收藏爱好者在香港拍卖。然而当他准备运回成都时,却因违反了濒危动植物制品的相关条例,不仅价值五六百万元的东西被没收,还被罚款100多万元。
象牙制品
据四川博物院公布的资料,近年来,成都海关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建立起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监管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以及CT机、智能分拣线等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货运、旅检、快件等各渠道的打击精准度;此次与四川省文物局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明确了四川省文物局和成都海关开展合作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两个部门将在文物进出境协同监管、共同打击文物走私、推动查扣罚没文物移交、开展海关监管人员文物专业知识培训、查扣罚没文物鉴定保管等方面加强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增强了打击文物走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濒危动植物制品移交现场
2020年1月14日,在展览筹备期间,成都海关再次将执法查没的包括沉香木及制品、鳄鱼标本及制品、河马牙齿及制品在内的濒危动植物制品共420件移交给四川博物院。移交仪式上,在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的见证下,成都海关与四川博物院签署了《成都海关濒危野生动植物制品移交协议》。
这次移交是继2018年底移交查获走私文物后又一次大批次移交工作。以上数次移交不仅对丰富四川博物院藏品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民众保护文物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意识、有效打击走私犯罪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川博物院方面表示,川博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地志性综合博物馆,藏品总数32万余件。在接受移交后,川博将对此批濒危野生动植物制品的进行科学管理,通过专业的保管、展示与研究,使其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更好地发挥科研及教育价值。
(本文文图据四川博物院、川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