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难弥补猪肉缺口 关注产业拐点
进口难以弥补猪肉缺口,专家提醒关注背后产业拐点
中秋节来临,猪肉价格持续高位引发关注。
其实从去年8月开始,我国就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加上“猪周期”,使猪肉价格产生持续较快上涨。上半年开始,猪肉价格就进入“膨胀”阶段,近期批发均价为每公斤34.59元,已经连续上涨13周。
尽管猪肉供应紧缺,价格上涨,但不要指望通过进口“解围”。专家称:“国内猪肉产量还是要靠自己,国外没有那么多猪肉供给我们。”
肉价拉动
猪肉价格上涨与民生息息相关。作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副食品,猪肉产量长期占全部肉类产量60%以上。
近期公布的CPI、PPI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8%,涨幅与上月持平,环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猪肉价格、鸡蛋价格、鲜菜鲜果价格都备受关注。在食品项中,猪肉价格涨幅较大,上涨46.7%,涨幅比上月扩大19.7个百分点。
猪肉方面,受非洲猪瘟影响,前期生猪存栏过度去化,补栏尚需时间,加之下半年消费季节到来,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
谈及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去年4月份以来,受“猪周期”下行、非洲猪瘟疫情冲击和一些地方不当行政干预影响,中国生猪产能持续下滑,今年猪肉供应相对偏紧,价格上涨较快。
对于未来CPI走势,业内人士认为,近期CPI同比维持在高位运行,主要是受到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支撑。考虑到猪瘟疫情带来的生猪存栏量以及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在快速下降,猪肉价格上涨仍将是下半年拉动CPI上涨的重要因素。
进口难解决
为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价格,国家和各地政府近期频频出手,通过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等举措保供稳价。
供应减少导致猪肉价格上升,有人认为,加大进口就可以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这种做法可行吗?答案是否定的。
据201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中国猪肉产量占全球比重45.5%,整个欧盟二十几个国家加在一起占比不到20%,美国也是一个养猪大国,占全球比重不到10%。从进口量看,2018年我国猪肉进口量不到120万吨,大概占猪肉消费量的2%,与2017年基本持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祖力认为,中国猪肉产量在全球的地位十分重要性。猪肉供给主要还是靠国内市场,进口的空间非常有限。“在非洲猪瘟疫情背景下,无法依靠全球市场弥补国内不足,现在要想方设法恢复老百姓(69.070, -0.44, -0.63%)生猪生产,国内猪肉产量还是要靠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猪肉价格问题反映的不仅仅是价格上涨、生活成本攀升,背后可能是产业拐点的到来。
《国际金融报》记者对比肉类消费结构比例发现,中国老百姓对猪肉消费的偏好比较强。全球人均消费量基本在每年16公斤,而中国是38公斤多,人均猪肉消费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约2.4倍。2000年以来,将近20年时间,猪肉消费在整个肉类消费占比为62%-66%,非常稳定,变化幅度不大。
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猪肉人均占有量40多公斤,达到高位。到2018年,人均占有量约38公斤。加之中国猪肉进口量相当少,人均占有量跟消费量大致相当。虽然数据相对平稳,但最近这4年,中国的猪肉消费连续下降。
王祖力还指出,猪肉消费略微下降,但是禽肉消费在缓慢增加,肉类消费结构发生了转变。
“连续4年人均占有量或者人均猪肉消费量的下降,使得我们整个猪肉消费的拐点出现的确定性进一步增强,这是整个产业应该关注的一个趋势性的东西。”王祖力分析指出,“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说人口增长率、人口结构问题,尤其是老龄化问题,还有老百姓消费结构转型升级问题,可能目前生产或消费真的到了一个新阶段,出现所谓的拐点,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国际金融报记者 李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