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艺术收藏
102岁的贝聿铭和这个世界告别了,作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贝聿铭留下的建筑堪称是一件件艺术品。
卢爱玲与贝聿铭 香港 1988 年
由卢爱玲及贝聿铭家族档案提供
贝聿铭故去三个多月后,佳士得拍卖宣布获委托拍卖贝聿铭及卢爱玲夫妇珍藏,呈献这位国际建筑巨匠与妻子卢爱玲近八十载的艺术收藏,巴内特·纽曼(Barnett Newman)、赵无极、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 亨利·摩尔(Henry Moore)、法兰兹·克莱因(Franz Kline)、张大千及李可染等艺术家在内,包括油画、绘画、纸本作品和雕塑,拍品总标的估值预计超过2500万美元。
100岁的贝聿铭
《纽约》杂志 Bobby Doherty 摄于2017年4月7日
“父母的收藏就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我有不少与他们旅游的美好回忆。无论到访哪个国家,总会有朋友接待我们,当中不少是艺术家、建筑师、画廊东主又或博物馆馆长。他们非常尊敬对方,关系亲厚。记得我们每次到访巴黎,都会拜访我称为无极叔叔的赵无极并欣赏他最新画作。多年后,我记得有一次与安娜丽·纽曼(Annalee Newman)结伴游览威尼斯,我很喜欢她,她就像祖母一样。她和巴内特·纽曼、还有安东尼·卡洛(Tony Caro)、野口勇和彼埃·马蒂斯 夫妇(Pierre and Tana Matisse)经常到我们家中作客。妈妈厨艺出众、热情好客,总会准备丰富美食招呼客人,爸爸则准备相配美酒。他们很重视这些朋友。即使这些朋友身在远方,感觉依然亲近,因为他们 的作品每天也在我们身边,就像他们从未离开。因此,我相信父母实在很幸福,因为他们总有好友相伴,并深受他们启发。”贝聿铭之女贝莲表示。
贝聿铭夫妇的艺术藏品得益于这一信条。。。。。。
众所周知,作为建筑师的贝聿铭和多位艺术家交往密切,贝聿铭也是一位审美品味极高的艺术收藏家。
贝聿铭曾经说过,优秀的艺术家需要优秀的客户,贝聿铭夫妇二人在挖掘艺术新作时也一直恪守这个简单的信条,卢爱玲更凭着过人的慧眼,造访杜布菲及利普兹等人的工作室,并直接买下多幅作品。
尚·杜布菲《手推车》 油彩 画布
35x45英寸 1964作
估价:350,000 – 550,000(欧元)
其中本次专拍中杜布菲作品《手推车》,是杜布菲962年开始历时12年才完成创作的“乌尔卢普”系列中的重点作品,在这段漫长的创作时期中, 杜布菲利用日常物品及用具创作而成为其一大特色(最初为平面创作,其后转为立体雕塑),对象包括煤气焗炉、椅子、船、楼梯、咖啡机、茶壶和手推车。手推车也令人联想起杜布菲对农务主题的兴趣,从他早于1940年代的农耕主题作品,以至于1950年代创作的“肌理学”及“物质学”作品均可见一斑。
贝聿铭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翼 1978年摄
摄影:? Marc Riboud / Magnum Photos
贝聿铭夫妇还曾经委托好友杜布菲为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翼创作一件独特作品,该馆由贝聿铭设计并于1978年6月开幕。
贝聿铭家中杜布菲作品
“其中贝氏夫妇收藏的巴内特·纽曼作品,是他们在艺术家逝世后数年向遗孀安娜丽购买,而多幅杜布菲的作品也注明赠予贝氏夫妇。在贝氏夫妇亲手设计的家中,这批艺术珍藏相当重要,见证他们与二十世纪艺术巨匠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以及贝聿铭在建筑方面的美学视野。”佳士得高级副总裁暨战后及当代艺术部拍卖主管 Johanna Flaum 说到。
巴内特·纽曼 《无题 4,1950》 1950 作
74x6x3 英寸
估价范围:8,000,000美元
贝聿铭夫妇藏品与两幅重要的纽曼作品,分别是《无题 4,1950》及《无题 5,1950》来自纽曼于1950年创作的少量画作。两幅作品为纽曼同年创作的六幅作品之二,另有三幅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及休斯顿曼尼尔美术馆。与马克·罗 斯科、杰克逊·波洛克及克莱佛·史提的大型抽象作品相比,纽曼的作品看似含蓄克制,但构图讲究,仔细呈现创作者的心理状态。两幅作品由贝氏夫妇于1970年代中向纽曼遗孀安娜丽直接购入,丈夫1970年离世后她仍一直与贝家维持紧密联系。
贝聿铭和亨利·摩尔在观看雕塑的摆放位置
贝聿铭的艺术品味也影响了现代建筑的装饰,比如今天摩天大楼入口旁放置的现代抽象雕塑,似乎已经成为惯例,但是早在这两者成为固定搭配之前,贝聿铭就主张利用抽象雕塑的艺术性来缓冲平淡的现代主义建筑。他始终相信建筑需要艺术,但是当代建筑规模巨大,罗丹传统式的雕塑已经无法适应这种规模了,不可能把它夸大成为原来的三倍或四倍,这么做会使得雕塑显得非常荒唐怪诞,相反,亨利·摩尔抽象式的雕塑更加适合现代体量巨大的建筑。正是在贝聿铭的影响下,今天摩天大楼最钟情的就是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
威廉?德?库宁(1904-1997)《棕与白》,约1947年作
将于11月13日在佳士得纽约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呈献 ? 2019 The Willem de Kooning Foundatio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弗里茨·沃特鲁巴(1907-1975)《小型坐像》,1952至1953年作。将于11月12日在佳士得纽约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日间拍卖呈献
传统中国文化默默影响着贝聿铭的艺术选择
贝聿铭1917 年生于中国广州一个名门世家,家族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1920 年在中国天津出生的卢爱玲同样家世显赫,其舅母的父亲唐绍仪是中华民国(1911-12 年)首任国务总理,外祖父张荫棠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驻华盛顿大使。学养深厚的卢氏于韦斯利学院修读艺术,于1942年毕业后随即与贝聿铭结婚, 当时他刚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并展开其建筑师生涯。
贝聿铭身后的吴昌硕作品
1979 年 Photo by Yousuf Karsh
贝聿铭受到童年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艺术建筑上曾经多次时寻找属于中国的建筑语言。
李可染(1907-1989)为贝聿铭62岁寿辰而创作的《不老松》 1979年作
将于11月26日在佳士得香港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呈献
在艺术收藏中,贝聿铭也和始终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赵无极交往密切。此次拍卖中有华人艺术大师赵无极的作品,《14.06.50》及《27.3.70》,是赵无极两个不同时期的作品,赵无极与贝聿铭有着共同理念,希望能够弥合东西美学传统之间的鸿沟,从这两幅由贝氏收藏且令人的赞叹赵氏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概念的实践。
赵无极 《27.3.70》 油彩 画布
52x77 1?2 吋
估价:38,000,000 – 48,000,000(港币)
贝聿铭与赵无极相识于1952年,赵无极生前接受采访时曾不止一次的提到这段往事。
“我是1952年认识贝聿铭先生的。他有一天无意中走进位于圣日尔曼区的洛布画廊,发现了我的画,并得知我是中国人以后,就找到我的画室。从此,我们成为了长达50年的挚友。”
贝聿铭与挚友赵无极在苏州狮子林合照 1974年
同为华人,二人有过两次成功的合作,分别是在新加坡的Raffles City建筑和北京的香山饭店,赵无极的作品被陈设在贝聿铭设计的建筑内。但遗憾的是,二人的第三次合作没能够完成——在贝聿铭先生为香港设计的标志性建筑中国银行大厦内,大厅的正面墙壁上,贝聿铭为赵无极预留了一幅空白墙面,准备安放赵无极的作品,可惜对方没有购买赵无极作品的这笔预算,这项计划由此落空了。
法兰兹·克莱恩(Franz Kline)和他的黑白抽象作品
而对赵无极艺术风格转变产生影响的法兰兹·克莱恩(Franz Kline)的作品,贝聿铭也有收藏,并在这次专拍中有所呈现。克莱恩被公认为最重要但很难被归类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创作风格很难被同时代的艺术评论家和人们所理解。但克莱恩作品中黑白抽象画与中国水墨之间似乎有着某种联系,并且贝聿铭从中能看到某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
贝聿铭夫妇在纽约家中,约1970年代摄
摄影:Dennis Brack / Black Star
艺术品:?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 ADAGP, Paris;
All Rights Reserved – The Estate of Jacques Lipchitz
佳士得美洲区主席 Marc Porter 表示,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贝聿铭与卢爱玲伉俪的珍藏。贝聿铭扬名世界,多个大 城市也有贝聿铭设计的美术馆、演奏厅、大学、医院、商业大楼或公共建筑为地标,佳士得拍卖也将会在今秋分别于欧洲、亚洲及美洲举办盛大巡展。为了向贝聿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致意,佳士得巴黎将会率先展出焦点藏品。
将于纽约、香港和巴黎举行的秋季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战后及当代艺术、亚洲二十世纪艺术和中国书画各类拍卖中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