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二季:岳云鹏出海 看广东外销时代
原标题: “我的天呐”岳云鹏为赚钱出海:广东省博物馆藏着的“外销时代”
导言:同样的配方,不同的“料”,《国家宝藏》第二季再次面向观众,9大博物馆接棒:故宫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宋代海上贸易因利润丰厚和政府鼓励导致海商任务剧增,即使被明令禁止参与出海贩易的文武官员也占一定比例。到了清朝,广州十三行相当于对外贸易经济特区,当时有规定,除了他们外商不得与其他中国商人发生任何买卖关系。在第二集中,跟随一艘800多年前的沉船,将视线拉回到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外销时代。
[馆长说]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如何用“项目制”激活博物馆策展
而这集中守护人胡杏儿、岳云鹏、刘昊然、肖央,分别扮演在外销时代的不同工作种类,还原昔日辉煌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贸易。
[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重构外销时代历史]
守护人胡杏儿与《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的共同点是,都曾“留学”英国。而胡杏儿自述,在英国求学时也曾见过一幅壁纸,它很可能也来自中国广东,这样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因为《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由广东外销,最早确实是由英国的拉塞尔斯家族(Lascells Family)购买,用来装饰自己Harewood House庄园中国房间的墙壁。后来1988年其中几幅被庄园园主卖给了收藏家,直到2011年初期,在纽约一家古董店亮相。
这个事被英国米德赛斯大学讲师湛旭华知晓后随即告知广东省博物馆,而经过广东省博物馆的努力成功回购12幅,剩下的目前仍悬挂在庄园的东卧室,并且在每年夏季都会向公众开放参观。
前世故事还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克号船长小亨利,想要将具有天朝独韵的壁纸带回英国,让常年接触航海贸易,但从未来过中国的父亲见识下广州这座城市的样貌。他否决了手绘壁纸第一人胡杏儿信誓旦旦推荐的花鸟、美人图壁画,直到以《御制耕织图》为基础的《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出现。
《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手绘于桑皮纸上,运用西方几何透视法,并以西方水彩光影明暗技法,细致刻画局部细节,共呈现了150多个人物,50多组生产生活场景。而之所以以农耕、桑织、茶叶、瓷器为主题,是因为它们历经千年都未曾改变,也是外贸商人来中国的重要原因。
“前世故事”故事现场还还原壁画中的踩茶工序,并创新融入许多广府文化元素,如广府人吃荔枝、教导小孩尊师重道等生活情趣。
因此这套壁纸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见证物,到现在为止都是中国文博界收藏的唯一一套最大最完整的清代外销壁纸。征集回来之后,立即评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它所带来的意义其实不仅是一扇了解中国的窗户,也是重构中英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那么当时这些壁画贵吗?18世纪普通英国家庭一年生活开支大概为15英镑。而壁画作为高级定制品,当时一个房间的壁画大概60英镑,加上工人安装费需要100英镑。核算下来,它的价格相当于当时英国10个家庭一年的生活开支。
通过这件壁纸还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博物馆大概有2万余件外销艺术品,所有外销品的特点均有兼收并蓄中西文化。
[宋金项饰:“南海一号”沉船上首个被出土的文物]
中国古代的国际贸易航线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唐宋年间更为繁荣,宋代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在国际上遥遥领先。隋唐年间海上运送的主要是丝绸,到了宋元时期,瓷器渐渐成为主要的出口货物,“南海一号”就是见证。
大家都知道,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但靠海吃饭的人,总是暗藏风险。就如800多年前驶向海外的商船意外沉没,直到800年以后被整体打捞出来,这就是被经常提及的“南海1号”沉船。
《宋金项饰》是1987年第一次试探打捞时出水的文物,长1.72米,重566克,由四股八条纯金金线编织而成,人字形纹路呈麻花状,葡萄纹饰长条带钩为首,四个环状搭扣成尾,接口处有大量细致的花纹。
这艘船因为不能考证船上人员情况,是否为走私船也不能定论,为什么呢?因为到现在为止,这艘船上已经发掘了近120吨铁,还有超过1.5万多枚铜钱。而在宋元时代,很多金银铜均属于外销违禁品,所以“如果这艘船上的人是有政府背景,我们不能说它是走私。如果是正常民间贸易,这肯定走私行为了”,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孙键表示。
如果说铁外销后还能制成兵器,那宋代铜钱又为什么被“外销”了呢?因为宋代铜钱铸造量大而且精美,币值稳定,在东北亚东南亚地区均可流通,因此宋代铜钱的外流十分严重,甚至造成了国内出现钱荒问题。
在前世故事中,“我的天呐”岳云鹏扮演的秀才,因为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妻子断了其下次赶考的路费,为了自己凑足盘缠,他开启了一段出海贸易的探索之旅。结合宋金项饰长度、构造等方面以及宋金项饰落在甲板上这一信息,大概可以估测,这条项饰的主人应该是一位外国贵宾,或者将送往中东的一位富商或国家首领。
于是就有了岳云鹏在甲板上与外国商人,因为橘子而发生买卖,但商人刚将《宋金项饰》作为报酬换取一筐橘子和橘皮配方后,便发生了沉船事件的故事。
据介绍,与国外分体打捞不同,“南海1号”是世界首个海底沉船整体打捞案例。孙键解释,出于很多考虑,“这是一艘满载货物的沉船,不仅是货物,还会有大量人在船上生活的携行品,我们希望整体把它拿上来,尽可能去复原。”
而“南海一号”的发掘,也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无法估量的宝贵资料。
需要拓展的是,一名考古人员,必须要成为“拿证大户”。除学习考古学以外,还要考取11个潜水证书,包括水下搜索、水下救援,水下导航、夜潜、深潜等等,最后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培训,才能取得取得由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从业证书。
[金漆木雕大神龛:无论身在何处,它就是“家”]
在华南地区,神龛被看作是家族文化传承的象征,是对骨肉亲情的重视。这件《金漆木雕大神龛》讲述的便是潮汕地区人们,将家族小爱扩大至国家大爱的一件文物。
粤东潮汕地区,神龛是民间供奉先辈神位的特质用具,以金漆木雕装饰最为常见,采用多层次镂通雕,密而不乱,人物如生,再现古人美好的原始信念。
根据《金漆木雕大神龛》龛门上的落款推断,是1935年在一座“贻毂祠”的祠堂内制作完成。上世纪50年代广东省博物馆征集到这件文物,2009年为了筹备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的“潮州木雕艺术展览”,策展人员专门聘请潮汕的木雕艺人,用传统工艺重新配制了缺失的部件,最后复原成现在所见的神龛。
《金漆木雕大神龛》的制作工艺极其精湛,上面刻画的内容非常丰富。梅花鹿和仙鹤的图案,寓意官运亨通和长寿;喜鹊飞上梅花梢,寓意喜上眉梢;神龛上雕刻有潮剧《六国封相》的元素,它们都体现了潮州人的习俗和文化。
但在前世故事中,因为抗日战争,远在泰国打拼的大哥肖央因担心弟弟刘昊然,而冒险回家。在神龛前,肖央希望弟弟和大神龛能随自己去泰国,远离战火,延续家族文脉。但刘昊然认为,“神龛不是祖宗,更是要将一族人心凝聚,如果人人追求自保,神龛上的美好图像不就成泡影了吗?” 作为抗日先锋队,刘昊然依然选择坚守家乡,直到牺牲。
而剧情中提到的抗日英雄泰国华侨蚁光炎,便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据统计,抗战期间归国杀敌的广东华侨达4万人,而潮汕海外华侨对祖国的支援也未间断。
重新被复原的神龛还有马来西亚的“韩江家庙潮汕祠堂”,远在他乡的祠堂建筑只是一个载体,神龛才是家庙的灵魂。而神龛也一代代提醒后人,对于家族、血脉、故土和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因为无论身在何处,都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