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财富收藏

苏轼《木石图》4.6亿港元成交 买家系大中华区机构

来源:新浪收藏  发布时间:2018-11-27 12:38:54
《木石图》画心部分《木石图》画心部分
拍卖现场拍卖现场

  对此,佳士得拍卖亚洲区总裁魏蔚表示,很快可以完成交割,这样的底气是来自于“8999”金色号牌后的1.6亿港币的保证金,据魏蔚透露,苏轼《木石图》的最终成功竞买者来自于大中华区的机构收藏。

  《木石图》落槌随之而来的是,微博圈、朋友圈炸开了锅,各种各样的议论随之而来,有质疑真假的,有猜测买家的,有说价格值因为米芾一个字就值个几千万,正面负面的纷至沓来,下面给大家列举几个:

  1. 朱绍良微博:苏轼《木石图》萦绕多少古代书画爱好者的心,有正面的观点,也有負面的观点。无论各方的意见如何,都不可否认是教科书级作品。 希望大家不要轻言真与伪,做出结论之前必须亲自上手,在这里提供一些资料供古代书画爱好者讨论。 收藏印: 刘良佐(北宋):良佐 王厚之(南宋):王厚之印、复斋珍玩、复 ​

    转发(4) | 收藏 | 评论(1)
  1. 寿涌毅:希望能在博物馆展出

    佳士得国际:苏轼《木石图》,4.6亿港元成交 ​

    转发 | 收藏 | 评论
  1. 轨迹君air:关于这幅刚刚拍了4.6亿人民币的苏东坡《木石图》,我有很多疑点。 第一,文人画以书入画,这幅画的笔触很无力,跟苏东坡的书法行笔一点不像。尤其树枝,更是软绵无力。 而且这个画风参考同时代其他人的画作,也有很大的唐突。 第二,米芾的题跋,米字奇险,将破不破,八面出锋,锐不可当。 而此作的米 ​

    转发(1) | 收藏 | 评论(5)

  真假议论

  无论各方的意见如何,都不可否认这是件教科书级作品。

  民国时期,苏轼两幅较为可靠的传世作品《潇湘竹石图》与《木石图》都曾经为北京方雨楼古玩店所藏,《木石图》是店主从山东济宁某位私人手中收购。

苏轼 潇湘竹石图苏轼 潇湘竹石图

  上世纪20年代时,这两幅画被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购藏。白坚夫早年留学日本,还娶了日本太太,这也是后来《木石图》流入日本的关键。

  张葱玉曾经和白坚夫商量以9000金的价格买下《木石图》,但白坚夫不同意,后来被日本阿部氏以超过万金的价格买下,入藏于阿部氏爽籁馆。

  在拍卖之前,佳士得方面推测说:

  “能找到这张作品,源于去年藤田美术馆藏品的拍卖,日本NHK跟拍了作品,日本藏家或许看到了这次拍卖的过程,于是在我们到日本征集的过程中打电话来说有“国宝”。结果一看到图片,汗都下来了,马上赶到关西。藏家拿出作品的时候,盒子非常朴素,放在毯子上让我们看。慢慢打开作品,正是我们学习美术史时那件苏轼的作品。也有国内专家曾找到这个家族试图回购,这个家族当时并没有意愿出售,谎称在二战时美军轰炸中烧掉了,因此一直保存到现在。”

  然而在学界,《木石图》争议颇多,不少业界人士从此卷画风、米芾书风及印鉴等提出疑点,一些文博专业界人士也认为,此画笔墨间的气息,并未到宋。

  苏轼的画在当时很有名气,曾有过“枯木竹石,万金争售”的景象。但苏轼所作的画作多见于著录,传世真迹极少,目前只有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和上海博物馆的《苏轼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两件流传,但真赝也仍存争议。值得注意的是,《木石图》流失海外约七八十年,几无人得见,而在此期间,此画却不断被提及,作为中国文人画史中不能忽略的经典常被刊载在众多艺术史著作中,但所刊出的图片并不十分清晰。而此作现身拍场后,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但无论是其画作本身还是米芾等题跋,其真伪都引起诸多专家质疑。一些研究者认为,此幅《木石图》中的用笔多软沓无力甚至猥琐,此画与苏轼存世的书法真迹对比出入颇大,如枯树画得孱弱无力,石头的皴法也少有棱角,结合苏轼的书风画风,疑问极多,“东坡写竹画竹,受文与可启发极多,对比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文与可存世《墨竹图》,且不说图式与文同有差距,也不说东坡曾自云“尽得与可之法”,只说笔墨间的英风劲气,以东坡人格与笔墨修养,自然是不让文同的,但《枯木怪石图》中墨竹全无宋人笔下的“运思清拔,风劲气逼人”之感,与文同墨竹相比,不啻天壤之别。”

  这件作品开启了文人画的先锋

  什么说这件作品开启了文人画的先锋?主要是这件作品与苏东坡的官运有关。由于苏东坡一路颠沛流离,他按照当时身边所能见到的景致画出这件作品,所以它看起来和当时的宋代宫廷绘画有很大不同。他并不刻意去描绘花鸟或雄伟的山水,迎合皇室的需要。他是按照身边所接触的景物,赋予它一定的精神性。从他开始,竹子、石头甚至一颗枯树,都有了精神性的意义。当我们细细观察这张作品的时候,你会发现,里面的干、湿、浓、淡的变化非常复杂,甚至于顺着石头的势可以牵扯到这棵枯树。整个动态往右边走了以后,左边是不是虚掉了呢?他左边又补上了一些浓墨的小竹子,非常细腻。这张画是一张包容的、力量向中心集中的画作,是非常完整的。

苏轼画像(1037-1101年)苏轼画像(1037-1101年)

  苏轼认为文人画应该以抒写胸中“逸气”为最高标准,而不应该像那些画工一样过多地在技法上纠缠,过分雕琢,一味地追求形似,那样必然会妨碍画家内心情感的表达,而文人画的核心价值正式借助笔墨抒发画家个人的情感,否则就是一纸匠气。他的绘画流派,当与画院分庭抗礼。

  请横置手机来欣赏这幅《木石图》:

苏轼在中国文化中受到极高的推崇苏轼在中国文化中受到极高的推崇

  我们都知道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