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26件晋唐宋元精品再现中国书画顶级阵容
如果你近3个月会在台湾,一定要去一趟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家是否还记得台北故宫博物院去年举办的一场“国宝”展?201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以34件国宝级书画,11件重要古物向观众完美诠释了何为“国宝”,并向观众推介古物分级制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雅昌专稿]台北故宫用45件书画告诉你,什么样的文物才是“国宝”?
继去年首展之后,今年同一季,台北故宫再续前缘,推出“国宝系列”第二弹:10月4日至12月25日,“国宝再现——书画菁华特展”作为2018年度重点展览于台北故宫展出,精选馆藏书画菁华26件进行展出。不同的是,这次展出的书画全部属于国宝级别!
台北故宫博物院介绍,此次展览作品自东晋横跨至元代,兼具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26件展品中包括15幅“限展”书画,为保护脆弱文物,每幅书画每次只能展出42天,因此将分两期陈列。
展览自10月初开展以来,已经吸引了不少学界专家特意前往观看,有艺术圈人士参观之后表示:“说此次展出作品到底有多重要?我想可以这么表达:展出书画年代下限是元人赵孟頫和鲜于枢,其余全是晋唐宋名作。
有看过展览的朋友也表示:“领衔此次大展的,是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三帖》,这是海内外屈指可数的几件王羲之唐摹本之一,整体质量比去年展出的《快雪时晴帖》和《远宦帖》好。另外,其中金武元直《赤壁图》上次展出也是2010年10月的‘文艺绍兴展‘。此外,时隔12年再次亮相的《宋太祖坐像》、《宋仁宗后坐像》也是众多书画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众多网友观看完展览后直感叹“《宋仁宗后坐像》不输《宋太祖坐像》!”不过当然也有遗憾,那就是此次依然没有展出十年未露面的《溪山行旅图》。
以书画为例,向观众解读国宝的分级标准,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此系列展览的重要目的,而以如此阵容的画作进行呈现,无疑是带给学界与广大观众提供了巨大福利。
10月4日至11月14日为第一期,共展出6件限展菁华,包括晋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唐阎立本《画萧翼赚兰亭图》卷、宋萧照《画山腰楼观》轴、宋夏珪《溪山清远》卷、宋陈居中《文姬归汉图》轴、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卷等。
其中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次展出是在2011年9月,时至今日已7年未与大家见面了,宋夏珪《溪山清远》卷上次展出是2010年10月的“文艺绍兴展”;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前次展出是2011年6月的“山水合璧特展”。
第二期展览则从11月15日起至12月25日止。其中,有7件限展国宝,分别为唐玄宗《书鶺鴒颂》卷、唐徐浩《书朱巨川告身》卷、宋易元吉《猴猫图》卷、宋钱选《桃枝松鼠》卷、《宋人翠竹翎毛》轴、宋人《折槛图》轴、金武元直《赤壁图》卷等。其中金武元直《赤壁图》上次展出也是2010年10月的“文艺绍兴展”。此外,时隔12年再次亮相的《宋太祖坐像》、《宋仁宗后坐像》也是众多书画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众多网友观看完展览后直感叹“《宋仁宗后坐像》不输《宋太祖坐像》!”。
因为展览分两期,已看过展览的观众遗憾不能看到全部展品,所以我们替你选择了最完美的两天——11月14日-15日连续两天前去看展,就可以看到全部26件书画。
那么什么样的文物才能被被定义为“国宝”?国宝又是如何分级的呢?这是此系列展览要普及的重点知识。
“国宝”“重要古物”,来源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古物分级制,类似于大陆的“一级文物”“二级文物”等定级标准。1956年,台北故宫在整理当年迁台的故宫文物时,大致沿袭《石渠宝笈》的体例,将文物分为“正目”“简目”进行整理。从2005年起,台北故宫博物院将文物分成三级:国宝、重要古物、一般古物,其中最高级别自然是国宝。
而国宝的鉴定标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它必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即具备“历史上不可取代”“拥有唯一文化意涵”等特点。
但在这些“国宝”中,也有些微的差别,一些“国宝”可能经常会和大家见面,但另外一些作品由于文物保护、历史价值等原因,只能隔段时间才能与观众见一次面,这类“国宝”被称为限展国宝,就如以上展览清单中分别在A期限展的七件国宝和B期限展的八件国宝,就都属于珍贵的“限展国宝”级别。
台北故宫博物院期望通过这批“国宝级”书画的展陈与诠释,让更多观众体会到保存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此次展出的既有历史故事和帝后坐像,又有名家书法,山水画和花鸟画也件件都是美术史的经典之作,本文就以此来详细解读这26件国宝:
从历史故事到帝后肖像 人物画里的谏言与威严
人物画方面,展出的画作主要包括历史神话故事与宋代帝后像。
历史神话故事系列包括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宋陈居中《文姬归汉图轴》、宋马麟《三官出巡图》、宋人《却坐图》、宋人《折槛图》等;宋代帝后像系列则包括《宋太祖坐像》、《宋仁宗后坐像》、《宋宁宗后坐像》等。
《萧翼赚兰亭图》是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故事所作。描绘了监察御史萧翼奉唐太宗之命,用哄骗的方法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僧智永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的故事。所谓“赚”,其实是对帝王行为的委婉说法,说白了就是“骗”。
这一点上,唐太宗就不如武则天做的厚道了:武则天向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征集王羲之墨迹,王方庆将所藏自十一代祖王导至曾祖王褒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献出,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保留了复制品,将真迹还给了王方庆。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萧翼赚兰亭图》共有人物五位,一脸憨厚的老僧是辩才,对面坐的是面露狡黠的萧翼,上方盘坐的僧人看来颇为不悦,画幅左侧两名小厮正在煎茶。画中背景呈空白,画家藉人物与座椅的安排显示出空间的深度,这是唐代人物画的特色。
但对于此画的真实身份,却有人存疑,有人认为此画并非《萧翼赚兰亭图》,而是《陆羽点茶图》;也有人对作者是否为阎立本提出质疑。现传世的《萧翼赚兰亭图》,一藏辽宁省博物馆,为北宋摹本;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南宋摹本。尽管关于这幅画还有诸多疑问,但价值确是国宝无疑!
宋·陈居中 文姬归汉图卷,绢本,设色,纵29厘米,横129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姬归汉图》描绘了汉末女诗人蔡文姬在兵乱中流落匈奴,后为曹操赎回的故事。两宋之际,许多画家都曾以“文姬归汉”为题材进行创作,迄今存世的有李唐和陈居中二人的作品,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次展出的则是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
画面中心,蔡文姬正与左贤王对坐饯别。贤王侧身饮酒,但仍转眸回视文姬,依恋不舍。文姬则盘膝而坐,面向贤王。文姬身后是她的一对子女,年幼者紧抱母亲腰际放声啼哭,年长者似乎正规劝其弟回到另一妇人(或是乳母)处。
值得玩味的是,南宋画家多此题材,实际蕴含着“托古喻今”之义。1127年,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和一干后妃们,均遭金人所挟持。情况和文姬当年的际遇,颇为类似。描绘文姬归汉的故事,正好符合了南宋臣民祈盼皇帝归来的心情。
南宋 佚名 《折槛图》绢本设色,纵173.9公分,横101.8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宋时期,歌颂皇帝贤明、圣德的纳谏、鉴戒、祥瑞的政治题材,非常流行。
中国古代的皇位传承遵循两个原则:“子承父业”或“兄终弟及”。但南宋却偏偏流行“养子继位”,宋孝宗、宋理宗、宋度宗都是如此。此外,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也是继位来历不明。所以,南宋的皇帝,特别希望有祥瑞来暗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于是,纳谏、鉴戒、祥瑞的政治题材的绘画,在南宋风靡一时,例如佚名宫廷画家的《折槛图》、《却坐图》。
《折槛图》描绘的是朱云折槛的故事。西汉成帝时,宰相张禹恃宠而骄,朝中大臣多因张禹曾为皇上的老师,而不敢加以纠举弹劾。一日,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当着公卿大臣面前,要求皇帝清君侧,斩了张禹这个奸臣。
汉成帝大怒,要将朱云处死,御史奉旨上前,捉拿朱云。朱云不肯就范,紧紧攀住殿前的栏杆(即槛),竟生生把栏杆折断了。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挺身而出,为朱云说情,头也叩出血来。汉成帝被两位诤臣感动,便赦免了朱云。《折槛图》正是通过描绘朱云犯颜直谏的忠臣形象,达到作品警世的作用。
这幅画描绘的是《汉书·袁盎传》中的一段故事。一天,汉文帝驾临“上林苑”,皇后和慎夫人陪同。平时在宫里,因为皇帝宠爱慎夫人,皇后和慎夫人都坐在平等的位置上。这一天,袁盎引导慎夫人坐于次要的座位,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就座,皇帝也很生气。袁盎立刻上前解释说道:“臣听说尊卑有序,上下才能和睦。现在陛下立了皇后,慎夫人是妾位。妾和主人怎可坐在同等的座位上?现在陛下袒护着慎夫人,却正是害了她。陛下难道不知道戚夫人的事吗?”皇帝采纳了袁盎的谏言,并且向慎夫人解释,慎夫人赏赐五十斤金给袁盎。故事当中的戚夫人是汉高祖的宠妾,因为吕后的忌妒,被杀死。
此幅画中,坐在右侧中央的人是汉文帝,画的下方,双手持笏,弯腰鞠躬,向皇帝说话的是袁盎。站立于皇帝右手侧前,眼睛正注视着袁盎的是慎夫人。宫女和卫士,围绕在文帝身旁。这一类画在中国称做“鉴戒画”,画的是一些历史上有道德规范的故事,挂在皇宫里,让皇帝看到了,用来规劝皇帝的行为,不可以偏差。
除了历史画外,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宋代帝后像。为帝后画像,是古代宫廷画家最为重要,又最让人头疼的一项工作,必须得按照一定的章程、规范来创作,务必表现出“帝王相”。
相传由宫廷画家王霭创作的《宋太祖坐像》,画中太祖头戴直脚幞头,穿白袍,系朱带,蚕眉凤目,体态壮硕,端坐龙椅之上。此画将太祖的威严、气度、仪表刻画的十分到位,观者不忍直视,俨然有“帝王之相”。
一般情况下,帝后像均为一个人的画像,但此次展出的《宋仁宗后坐像》则与其他帝后像不同,画中除了有仁宗皇后,还有两位宫女分立两旁。
曹皇后头戴九龙纹钗冠,面贴珠钿,翟衣绶带用环佩。人物神态庄重肃穆,服饰华美而光鲜。《宋史》记载仁宗皇帝有两个皇后:郭皇后和曹皇后。而郭皇后被废,而曹皇后又是北宋有名的贤后,曾辅佐宋英宗、神宗皇帝,因而此幅所绘应为曹皇后画像。
另外,展览还展出了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杨妹子”画像,即宋宁宗后坐像,画中,杨后头戴龙纹花钗冠,拱手端坐于靠背椅上。宋宁宗后,原本不知姓氏,年少时随养母入宫,担任杂剧女伶。由于得到吴太后垂爱,将她赐与宁宗,乃得平步青云。杨后虽然出身微贱,却学识渊博,能诗善画,书法风格与宁宗相近,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墨宝遗迹。
宋 马麟《三官出巡图》,绢本设色,纵174.2厘米,横122.9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官又称三元,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即尧、舜、禹,指天官、地官和水官,马麟《三官出巡图》描绘的是三官大帝出巡时的场景,画幅分上、中、下三层,除三位天官外,还绘制了许多造型多变、表情生动有趣的仙人和鬼卒。
“天官”大帝为尧,“上元”为其圣诞之日,中国民间庆祝上元节的日子为每年农历元月十五号,这一天,民众从清晨就要准备牲礼祭拜上官大帝,祈求天官赐福。
“地官”为舜,称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
“水官”为禹,称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
我们古代还有一类专门表现儿童生活题材的绘画作品,被称作“婴戏图”或“戏婴图”。《宋冬日婴戏图》就是其中的代表。描绘了姐弟二人在冬天庭院里玩耍的情景,其中姐姐手里拿著一面色彩斑斓的旗子,弟弟则用细红绳牵引着一根孔雀羽毛,正逗弄一旁玩耍的花猫。
从这幅画的尺寸、质地,及山石的皴法来看,它与去年国宝展中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十分相似,有学者认为这两幅画很可能是同一画家的作品,也可能四景屏风中的冬景。总的来说,此幅作品在构图上略逊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从王羲之法帖到皇帝御笔书法里的丰富情感
书法部分展出了晋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唐玄宗的《鶺鴒颂卷》,唐徐浩所书的《朱巨川告身卷》,宋高宗赵构御笔《赐岳飞手敕卷》,苏轼书尺牍册页,宋米芾《致希声吾英友尺牍并七言诗》册页等。
晋·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帖卷,纸本,纵:24.7公分,横:46.8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是现存王羲之最高等级的“双钩廓填本”。此帖包含三封短信,每封均以信件中的字命名。第一则为平安帖,行书及草书书写,内容是向友人报平安,表达思念之情。其中提到的“脩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第二则是何如帖,行书书写,内容为问候友人,并告知近况。第三则奉橘帖,是赠送友人橘子的便签,行书书写。
整部作品点画间充满速度与方向的变化,尤其是笔画之间牵丝映带处锋毫毕现,全面展示了书圣揉和快慢、方圆、提按变化的高超笔法。
《鹡鸰颂》共计337字,是唐玄宗书法墨迹传世的唯一孤本。文中描写了当时宫廷里的情景。某年九月,一千余只鹡鸰飞到宫廷庭院游玩,过了十天这些鹡鸰仍不离去,于是玄宗邀请了五位臣子在这里共同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鹡鸰,或称脊令,这种鸟儿有个特性,只要一只离群,其他的都会鸣叫起来。《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来就用“鹡鸰”比喻兄弟了。这篇《鹡鸰颂》是玄宗观鹡鸰鸟翔集在麟德殿有所感触而作,实际就是一篇《兄弟歌》,颂扬他们兄弟之间亲密友爱的感情。
作为王羲之的小迷“帝”,唐玄宗的书法承袭王羲之书风的同时,又有盛唐雍容大气、丰腴圆润的帝王气魄,堪称唐代行书典范。
“告身”是朝廷授与臣僚官职的任职令,依照官职品位的高低,有不同的格式。此件告身是与颜真卿齐名的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的作品,内容为六品官员的“敕授”,颁给原任睦州录事参军的朱巨川,新任大理评事,并兼任豪(豪)州锺离县(今安徽凤阳)令。
朱巨川,字德源,嘉兴人,生於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卒於唐德宗建中四年。徐浩的《朱巨川告身》,字体肥圆,沉着雄浑,是其行书代表作,对于研究徐浩及唐代书风具有重要意义。
宋高宗 赵构御笔《赐岳飞手敕卷》 纸本 行楷 纵36.7cm 横67.5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与唐玄宗一样,宋高宗赵构也非常喜欢王羲之。其御笔《赐岳飞手敕卷》,无论从整体的布局,还是从笔法的意态上,颇具王羲之《兰亭序》的神韵,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不生搬,自成一派。
此手敕讲述的是绍兴七年(1137)“淮西军叛”后,岳飞驻守江州,高宗亲笔写信对其嘉奖、慰问的内容。信中称岳飞“如卿体国”,可见当时高宗对岳飞的关心。但同时,对于手敕中所谈及的长江一带的防御问题,似乎可以看出岳飞与高宗两人在北伐一事上态度的不同。高宗明显是以静制动,一方面给安抚岳飞并给予兵权,一方面却将岳飞的兵权限制在长江上游一带。岳飞则一直希望“恢复中原,迎回二圣”。两人的矛盾在秦桧的陷害下越发尖锐,1142年一月,岳飞被杀!
此幅作品充分展现赵构在临古上的深厚基础,以及笔下晋唐经典风格的传承。就书法言之,此卷是南宋书法的杰出作品;就内容论之,是岳飞抗金著名史事的另一注脚。
在书法圈里,名人尺牍因其形式不加修饰、不做作,且多为书者的真情实感流露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此次展览中米芾、苏轼的书法作品也是尺牍作品。
其中,米芾《致希声吾英友尺牍并七言诗》共九行,六十一个字,所书内容为米芾写给黎錞(字希声)的一封信札。信中开头提到:“非才当剧”(我不是人才却担当大任)这句话,透露出米芾第一次出任地方行政首长,戒慎恐惧的心情。然而,在诗中米芾也回忆起数年前与朋友相聚,共游山川、玩赏文物,或是雅集盛筵的欢乐情景。这种闲适自得的心情,与即将接踵而至的繁忙政事,形成强烈的对比。
蔡襄《上资政谏议明公尺牍》纵28.8cm,横158.6cm 北宋庆历五年(1045),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黄、米、蔡”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法史上的“宋四家”。蔡襄生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苏轼生于景祐四年(1037),黄庭坚生于庆历五年(1045),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古人论资排辈以年龄为前提,蔡襄年龄最长却居末。
蔡襄,行、草、楷书皆善,其楷书在四人中成就最高。《上资政谏议明公尺牍》(又名《海隅帖》),便是蔡襄的楷书代表,典雅娟秀,婉丽蕴藉,得晋唐之真传。
苏轼,居“宋四家”之首,实则为蔡襄晚辈,黄庭坚的老师,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致明叔同年尺牍》纸本 纵 28.5厘米,横20.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庭坚作为苏轼的学生,其早期书法作品受苏东坡影响较大,及至中年,黄庭坚从《瘗鹤铭》中得到灵感,在书风上逐渐与苏轼“分道扬镳”,并形成“中宫紧缩,四周伸展”的辐射式书体,成为宋代最富个性的书家之一。
《致明叔同年尺牍》书于1095年,是黄庭坚中年的书法作品。结体尚存早期苏轼的痕迹,但已显现出《瘗鹤铭》的影响印记,属于过渡期的作品。
鲜于枢,元代书法家,擅长楷、行、草,而尤以草书名世,与赵孟頫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二杰”。因与赵孟頫为多年好友,其作品受到赵孟頫的影响较大,此次展出的《透光古镜歌册》与赵书几可乱真。
此外,赵孟頫和鲜于枢都有浓厚的古物收藏之兴趣,《透光古镜歌册》原本是金代的麻九畴为好友张伯玉而作的书籍,鲜于枢从中书录二十四句,编辑成册,是其行楷书代表作。
从巨障山水到边角山水中国山水画之变
此次展览的山水画包括北宋范宽 《秋林飞瀑图》、李成《宋人松泉磐石轴》、南宋萧照《山腰楼观图》、夏珪《溪山清远卷》,金代武元直《赤壁图》,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等,全面展示了宋元山水画的发展与流变。
宋 范宽 《秋林飞瀑图》 绢本设色 纵:181厘米,横:99.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有南北方两个山水系统。范宽作为北方山水的代表,其作品确立了北宋雄健雄浑的风格。
在其众多传世作品中,《溪山行旅图》作为流传有序的范宽真迹,是北宋山水的典范之作,历代鉴藏家皆视若珍宝。徐悲鸿曾评价: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
虽然此次展览没有展出这件国宝中的国宝,但却展出了与其风格最接近的《秋林飞瀑图》。即便这幅作品不能确立为范宽亲笔,但也是北宋巨障山水的代表,范宽传派的重要作品。
与范宽同属北方山水画系代表的李成,其作品《宋人松泉磐石轴》描绘了两棵松树立于磐石之上,两侧有枯木为伴,兼具寒林之景象。
李成,擅画华北之山水,尤以景象萧疏荒寒之寒林最具特色,这也是宋代相当流行的一种题材,在宋代经由文同、苏东坡等人的发展,至元代形成“古木竹石”的新题材。
《山腰楼观图》是萧照传世的代表作,描绘了古代文人旅游中的一个情景。传说北宋末年,萧照于太行山为盗,一日劫获李唐,才随之习画,后入南宋画院。作为“南宋四家”李唐的学生,《山腰楼观图轴》继承了李唐《万壑松风图》的笔法,更重要的是这幅画在章法上有了新的改变。
从构图上来看,《山腰楼观图》一改北宋大山水的全景式构图方式,而是将画面主体慢慢偏移至画面左边边沿,摇身一变成为了开启南宋“边角式”的代表,为南宋后期马远、夏珪的“一角半边”之景产生了重要影响。
《山腰楼观图》不仅是南宋时期重要的山水画,还可以用来作为证据,辅证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的年代、真伪与临仿问题。顾闳中是南唐时期的宫廷画家,《韩熙载夜宴图》是托名他绘制的人物画巨作。可是,经过最新的研究表明,《韩熙载夜宴图》更可能是南宋宫廷画家的摹本,而非南唐顾闳中的原作。我们将萧照《山腰楼观图》翻转过来,可以发现无论是造型、笔法、剪裁,都与《韩熙载夜宴图》中屏风上的山水,如出一辙。两者很可能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即南宋。
宋 夏珪 《溪山清远》卷 纸本 水墨 纵46.5cm 横889.1cm,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如果说萧照的《山腰楼观图》体现了两宋过渡时期的特点,夏珪的《溪山清远图》则将这种新风格得以完美展现。
夏珪,南宋四大家之一,宋宁宗(1195-1224)时为画院待诏,师承李唐,与马远齐名,两者开创的“马一角,夏半边”成为南宋山水的基调。技法上,夏珪擅用“斧劈皴”和“积墨法”,既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也完善了传统山水的表现技法。
《溪山清远图》充分发挥了中国绘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的长处,通过对江南湖边山色的描绘,开创了古代山水长卷绘画的新范式。
金代山水,一直以来是被美术史忽略的话题。当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山水画风格由巨障山水转向边角山水。但与南宋对峙的金则完整继承了北宋的雄浑山水画风,为元、明、清后辈的山水画家,保留了北宋经典山水的火种。
金代画家武元直的唯一存世作品《赤壁赋》就是一幅北宋至南宋转折时期的佳作,描绘了北宋苏轼泛舟游赤壁的故事。画面风格基本保持了北宋的画风,通过全景式的构图再现了陡峭的石壁与奔腾的激流,江河汹涌处,一叶扁舟游荡其间,而苏轼正与两位好友坐在舱中饮酒,表现了他受诬遭贬黄州后的清闲生活和豁达胸怀。
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卷 纸本设色 纵28.4cm 横90.2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清宫剧《延禧攻略》中,乾小四为向魏璎珞示好,把自己的“心头好”《鹊华秋色图》赠给对方,以示诚意。
这幅让乾小四如此珍视的画,作者便是被誉为“元人冠冕”的元代才子赵孟頫。去年“国宝的形成”展出了被定为“重要古物”的赵孟頫书法作品《致中峰和尚尺牍》。这次“国宝再现”,展出的则是这一幅“国宝”级的山水田园画作《鹊华秋色图》。
元贞元年(1295年),赵孟頫在任满济南路总管府事后,称病辞官回到故乡吴兴,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好友周密。祖籍济南的南宋文学家周密自曾祖父随宋高宗南渡客居吴兴后,从未回过故乡,一见好友赵孟頫就想听他详细介绍下故乡的风土人情。赵孟頫被周密的家乡情结所打动,觉得把济南风光画出来赠与友人,比口头讲述更加直观形象,便挥毫泼墨,作下这幅画。《鹊华秋色图》描绘了赵孟頫在济南做官时所看到的华不注山与鹊山的秋景。
勾勒填彩的中国山水画自唐以来一直是职业画家的专属画种,但《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所创作的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终结了中国山水画勾勒填彩和职业画师的重要地位,在唐宋造境绘画和文人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就印章、题跋来说,《鹊华秋色图》五米长的画卷,四米都是题跋。仅乾隆皇帝的印章就二十多个!可见其对《鹊华秋色图》的喜爱。《延禧攻略》的故事不可考,但此卷还真和乾隆皇帝有着“欢喜冤家”般的故事。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巡狩济南,闲暇里登上城门远眺,觉得这一带景色似曾相识,突然回想起这是《鹊华秋色图》中的景色,心中大喜。他连忙急命飞骑去京城禁中取来,对着鹊、华二山展卷对观,一番赞叹不绝之后,发现所画之景与现实中不相符,于是将此卷深藏内府,不复观。然而当他再次巡幸济南时,又一次想起了宫中的《鹊华秋色图》。面对美景,念及名画,他早已把上次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于是下旨又一次派人回宫取画,且又在画上题写了“深情”的一跋。
从写实到文人写意 花鸟画里的富丽与淡雅
花鸟画中,则展示了宋易元吉《猴猫图卷》、宋人《翠竹翎毛》、宋人《富贵花狸》、元代钱选《桃枝松鼠》等。宋代画院花鸟画家多通过写生进行创作,易元吉就是其中的代表。
易元吉,约活动于十一世纪后半叶的花鸟画家,早年专攻花果,略有小成,但又不满于现状,认为“世未乏人,要须摆脱旧习,超逸古人之所未到,则可以谓名家。”于是,他选择了前人几乎未涉足的猿猴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用“写生法”描绘猿猴,生动逼真,是北宋写生写实画家的代表。
此外,易元吉笔下的猿猴顽皮灵动、憨态可掬,改变了猿猴长时间在绘画上的悲苦形象和“猿啸哀鸣”的固定范式,拓宽了绘画题材。
《猴猫图》是易元吉猿猴画的代表,“猴”,谐音“侯”,有“封侯”之意。猫,谐音“耄”。“耄耋”是长寿的寓意,一般指八九十岁的寿星。猫,与猴搭配,既寓意高寿,也象征“封侯”富贵。易元吉的《猴猫图》便赋予这两种吉祥寓意。
《翠竹翎毛图》是宋代画作,用写生的手法表现了初冬飘雪,稚鸡、麻雀,或蜷缩,或展翅的景象。据古气象学家的研究,北宋晚期,中国正好处于“寒冷期”,气候寒冷。所以,北宋晚期,表现冬季、雪景的绘画特别多。由此可见此画幅对生态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了解,是一幅形神皆兼的写实作品。
在构图上各景物均匀地分布在画面中,具有前后的空间感。这幅画的笔墨质朴,除了部分细枝外,都以先钩轮廓线再填染颜色的“双钩填彩法”画成,风格偏向于南宋。
除了写实,画院花鸟画为了起到“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画面色彩多浓艳,这从《富贵花狸》中就可看出。
在宋代,人们称猫为“狸奴”,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也是画家经常描绘的题材。猫谐音为“耄”,指的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因此将狸与牡丹画于一图,有“长寿富贵”之意。《富贵花狸》描绘了一只戴着红色装饰物的猫卧于白牡丹花下的情景。
从猫的神情和姿态,以及形态各异的牡丹花来看,此图很可能是庭院一角特定情景的写生之作,并且写生时,作者是蹲下身子的。北宋末年,赵佶亲自带领宫廷画师进行花鸟写生、研究,《富贵花狸》正反映了徽宗时期院体花鸟画强调写生的特点。
《富贵花狸》在构图上留天留地,属于全景式构图。与两宋流行的折枝花鸟画不同,这种大幅画作常被用来装饰宫廷的屏风粉壁,所以色彩艳丽,很受王室贵族的推崇。
而元代钱选一改花鸟画的浓艳富贵,转而吸收水墨花卉的技法,画面淡雅古拙,《桃枝松鼠》就是其艺术特色的一例。
《桃枝松鼠图》画的是一只松鼠在桃枝上行走,想要偷吃枝头上的两颗桃子。松鼠被安排在画面中心偏左,跟右上肥嫩欲滴的桃子形成平衡。松鼠全身是用淡墨细笔勾皴及晕染的方式,来表现出毛茸茸的质感;眼睛及爪子则是用浓墨刻画,更显现出松鼠专注的表情及动态。
相较于宋人写实花鸟画所追求的真实生动,钱选的这幅作品则通过清丽雅致和调色、写意的笔调、率性的韵致,使画面给人一种“元人写意”的文人画风,这也反映出钱选是为元代文人画的先驱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