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变成稳杠杆 人民日报改口
《人民日报》近日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去杠杆初见成效,我国进入稳杠杆阶段,中央党报进一步确认了货币政策的转向。
自此,持续了三年之久的去杠杆攻坚战宣告进入新阶段,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从去杠杆阶段迈入到稳杠杆阶段。
文章认为中国住户部门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一方面,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住户部门偿债能力较强,债务抵押物充足,期限较长,违约风险不高。
文章给出的数据是,2017年末,我国住户部门贷款/存款为62.1%,存款完全可以覆盖居民债务。2017年末我国住房贷款余额仅占抵押物价值的58.3%,住房贷款平均合同期限为272个月,流动性风险可控。今年一季度末居民住房贷款不良率仅0.29%,比上年末低0.01个百分点。
我们老喜欢拿中国跟发达国家比,请问我们的福利有发达国家好吗?老有所依吗?其实,我国住户部门贷款/存款,2009年1月才24.6%,现在攀升到百分之六十多,其实已经非常高了。
特别是自2016年以来,调控升级,开发商设置一些乱七八糟的购房门槛,变相的提高首付,购房者因为担忧房价上涨,资金不足的都是东拼西凑,甚至被迫借高成本、短期化、风险大的消费贷款,或者互联网金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过桥贷款”等,过度加杠杆进入楼市。
但人民日报的言外之意是,住户部门风险可控,违约风险不高,还有继续加杠杆的空间,只能说中国人太讲信用了,节衣缩食也要买房还贷款。
宽松已成定局
昨天国务院常务会上说,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看看这几天股市狂欢和人民币狂泄就知道,又宽松了。
2008年那一轮,央行降息5次、降准3次;
2012年那一轮,央行降息2次、降准3次;
2015年那一轮,央行降息6次、降准5次。
这一轮到目前为止,央行定向降准2次,全面降准1次,共降准3次,虽然没有降息,但利息其实已经是历史上最低的了,所以不需要再降息,也比前面三轮要更松,因为外围环境所迫,美国加息,我们已经不具备条件降息了,当然我们要降,我现在再也不会感到意外了。
只不过这么整下去,人民币只会更加贬值,否则没有道理,你不断的印钞票,经济质量下滑了,你的钱对外还值这个价?
有人说,我们先去一点杠杆,再接着印钞票,否则马上就有危机,现在继续印,是延缓危机,先救了眼前再说,等着新的产业起来了,足以撑起半壁江山了,转型升级成功了,再接着去杠杆。
所谓松松紧紧,紧紧松松,松紧有度。
结果会怎样,谁知道呢,中国人是有智慧的,面对任何难题,总能以既要……又要……的思维解决,没有什么不可能三角,没有什么一定会崩盘,一切游刃有余。
暴力去杠杆,风险已现
国运的转向往往隐藏于细节之中,这一次人民日报口风大变,常务会定调宽松,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去’和‘稳’的差别,更多的是这意味着我们从一刀切的经济调整中来到了精准“拆弹”的改革关口。
不管承认不承认,始于2015年的去杠杆,我们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故而在去杠杆的操作手法上我们是简单、粗暴的,甚至更多的是偏向于一刀切。
杠杆的本质其实就是债务,去杠杆的本意是化解债务危机,防止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未雨绸缪是好事,但不得不承认在实际操作上难免会出现偏差,在简单暴力的去杠杆下,当前的中国已经出现了债务硬着陆的苗头。
先来看企业,自今年1月份以来,企业违约案件陆续发生,而且波及的范围相当之广泛,从上市公司到地方融资平台,从国企到民企,均受影响。
1月份的金盾爆雷后,5月盾安又现债务风险预警,出现450亿流动性危机,之后又传出南风股份(4.030, -0.17, -4.05%)董事长杨子善失联。另外,根据数据统计,从年初截至至今,国内已有20余只债券出现违约……
纵观这批债务违约的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这就说明,在过度的去杠杆下,很多的实体企业被误杀了,实体经济危在旦夕已是不争的事实。
再来看地方政府,先是安徽六安教师集体讨薪,揭开了地方政府的遮羞布;之后湖南耒阳又出现财政困难,拖欠全市公务员工资,而后网上又出现了常德市领导威胁银行,要求银行降息,配合政府缓解债务压力,如若不然,纪委伺候;另外,还有传言说某国有一大银行给旗下分行传达了“珍爱资金 远离天津”的中心思想……
可以看到的是,在这一波去杠杆的大浪下,投资——债务模式为经济增长引擎的地方政府已经奄奄一息了。
最后的居民去杠杆,众所周知,中国居民的杠杆都在楼市;而在这背后,随楼市去杠杆一同而来的,是房贷利率和首付节节高,而且越去杠杆,老百姓(72.440, -1.63, -2.20%)就越去赌国家不敢让房价崩盘,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为了买一套房,六个钱包全都押上了,用来消费的钱肯定就捉襟见肘。社会零售总额的持续走低就是明证,在出口、投资这两架马车接连失效的大环境下,消费无疑是被视为经济增长的重心。
最后,关于楼市,这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宽松后,房价会大涨吗?
要想重演2009年和2015年的暴涨效应,除非马力全开:
撤掉限购限贷的限制,在降准之外开启降息的大杀器,同时撤出对于房企的融资限制,但这可能性大吗?
要知道,经济体早已有了流动性危机的端倪。
去杠杆本质上来说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步入到稳杠杆阶段,并不意味着比赛的结束,它不过是进入了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