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这幅《亚维农少女》是用来驱邪的
在毕加索的一生中,数位美丽的女性曾为他带来丰富灵感。而《亚维农少女》是现代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毕加索在1907年所完成的《亚维农少女》,这幅画完全违反欧洲艺术的传统,画面上的五位裸女,线条粗犷,色彩单纯奔放,脸孔大胆扭曲变形,被后世誉为是拉开“立体主义”序幕的代表作。
亚维农是巴塞罗那的一条街,起初毕加索想画几名街边的妓女,最后画成了五名半抽象的裸体少女和一组静物。画中左面的三名少女较为贴近自然的西班牙女子,而右面的两名则似乎戴着非洲面具。据毕加索所说,这些面具是为了展现出一种强烈的、近乎野性的力量。
毕加索曾给作家马劳克斯写信说:“当我去参观人类博物馆时,那些面具不只是雕刻而已……它们是具有魔力的东西……用来对抗未知的、威胁人的精灵……它们是一种武器,保护人类免于受到邪恶精灵的支配……《亚维农少女》的灵感一定是那天获得的,不只是它的造形,而且可以说是我第一次在画布上驱邪!’
毕加索一再修改《亚维农少女》,为的是想在画布上“驱邪”。但他要驱什么“邪”呢?原来这个时期的毕加索一直担心自己得到性病,而对女人存有矛盾冲突的态度,因此,他可能把这幅画视为像黑人面具般是具有“魔力的武器”。在画面右侧两个扭曲变形的女性容颜,恰似非洲黑人用来“对抗恶灵”的面具造形,而性病就是他的“恶灵”。透过绘画活动,毕加索发现了克服自己恐惧的力量。
毕加索可能比人类学家更早、也更亲身体会到原始艺术不只是被“看”的,而且还是被“用”的。《亚维农少女》所代表的也不只是艺术“造形”的改变,而且还是艺术“功能”的复苏。我们如果也能有这种体认,那么对毕加索后期的作品,将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毕加索的一生中,数位美丽的女性曾为他带来丰富灵感。1935年,正当毕加索因个人生活而倍感纠结时,二十九岁的画家、摄影师朵拉·马尔在巴黎一间咖啡馆与他相识并走进了他的生活。毕加索曾向朋友这样描述朵拉:“她的明目,清丽的像春日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