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400亿加码光伏 新疆260亿项目已停建
就两项目进展问题,新京报记者向通威方面所发邮件未获回复。
值得注意的是,通威在新疆260亿项目被指停建的同时,通威的竞争对手在今年也宣布了在新疆的大规模投资计划:今年4月,协鑫旗下保利协鑫宣布在新疆生产规模达6万吨之多晶硅厂房项目,总投资57亿元,将成为全球最大多晶项目。
11月17日,新京报记者在通威股份全资子公司永祥股份官网上看到,乐山市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和新疆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均被列为其成员企业。然而,记者查阅工商资料看到,这两大合计承担300亿投资项目的公司现在均属于股东信息发生变更,当前由通威集团100%持股,这意味着在通威集团将光伏资产整体注入上市公司体系的过程中,这两大项目没有被纳入。
同样被剥离出的还有乐山永祥硅业有限公司(简称永祥硅业)。
11月14日,新京报记者来到紧邻永祥股份的永祥硅业看到,公司已经停产,显赫位置写着“化工设备拆除施工,未经允许禁止入内”的标语。一位现场员工称,这里正在拆除,可能要建停车场。
对话
通威股份副董事长:实际投资没有那么多
11月14日,通威股份副董事长严虎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采访,在谈及通威股份近期大规模的光伏投资计划时,严虎表示,大规模投资的原因是因为终端发电大幅增加,多晶硅完全供不应求。此外,受政府指标的影响,实际投资并没有事先所说的规模那么大。
新京报:今年是公司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的年份吗?
严虎:是的。
新京报:这种投资算不算激进?
严虎:这是有计划的推进,涉及到电站的话实际上投资不了那么多钱,涉及到光伏指标,地方政府都希望投资规模更大,而作为上市公司只要金额较大就必须披露,实际投资并不一定会这么大。如果没有指标下来,实际投资是没法落实的。
新京报:什么指标?
严虎:对于光伏大型地面电站,国家能源局会下发发电指标分到各地,没有指标,发的电就上不了网。
新京报:从公告来看,乐山包头两个项目各5万吨,合计160亿,电池片是120亿,加上1月的一次公告50亿和宁夏项目30亿,合计400个亿。以最长周期5年计算,每年80亿,这种投资多吗?
严虎:一年80亿,对我们以前做的农业来说是非常多了,但对光伏就不算什么了。
新京报:为什么要做这么大的投资?
严虎:主要是终端发电大幅增加,多晶硅完全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