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A借壳”:政策放开 标准提高
表态一出,不少有私有化打算的中概股公司驻足观望。比较尴尬的是360公司。2016年7月,360公司私有化完成,“卡”在了回归路上。
2016年9月,在业内紧张追问下,证监会再次做出表态。证监会表示,相关研究工作仍在推进,“在相关政策明确之前,海外上市公司回A股的相关规定及政策没有任何变化,今后若有修改或调整,将通过正式渠道向社会公布”。
到今年2月,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中概股不回归一样也是服务国家战略”、“中国资本市场监管标准不比美国等其他市场低”,对中概股回A的政策依然没有松动。
“监管口径变化,对希望迅速实现估值套利的交易方形成了较大的资金压力。回归的成本很高,企业股东需要先拿现金完成私有化;而回归后的股价表现也存在不确定性,同样也增加了一定风险。”有投行人士年初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监管层打击概念炒作、从严监管的态度越来越明确。
与此同时,包括忠旺集团、永达汽车、搜房网等境外上市公司,还尝试以分拆资产的形式,逐步实现回归A股。但这些重组同样没能顺利“闯关”。相关重组先后宣布终止,回A进程搁浅。
而A股上市公司并购中概股资产,也受到明显影响。长信科技(10.540, 0.26, 2.53%)在去年9月停牌推进重组,最后披露的重组显示,公司拟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比克动力的相关股权。但这次重组在今年8月宣布中止。公司高管在此后的说明会上也多次强调,导致重组中止的原因正是标的资产被认定为中概股。
市场已变,门槛提升
在这段冷静期内,境内、境外市场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A股市场炒作趋冷、估值回归、监管趋严,港股和美股上市的中概股则经历多轮股价上涨。这些变化也在改变中概股回归的动机。
360公司宣布将借壳江南嘉捷回归A股,成为中概股回A政策变化的一个信号。重组方案公布后,证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对中概股回归政策作出原则性表态。
证监会称,自去年5月发布相关新闻口径以来,证监会对A股公司并购境外上市中资企业的有关问题一直认真分析研究。证监会将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战略发展方向、掌握核心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境外上市中资企业参与A股公司并购重组,并对其中的重组上市交易进一步严格要求。同时,证监会将继续高度关注并严厉打击并购重组中涉嫌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事实上,无论是2016年“叫停”还是今年“重启”,监管层的考虑都是多方面的。
据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了解,此前政策层面“暂停”进行研究,主要是因为两方面因素。一是外汇流出、外储下降;二是市场炒壳严重。基于此,在近一年多的时间当中,证监会在减持制度、并购重组规则、再融资制度等方面,都进行了修改、完善。从市场反应来看,炒壳确实受到较大遏制,跟风式、忽悠式重组大大减少。
按全市场口径统计,并购重组交易金额已经从2013年的8892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2.39万亿,年均增长41.14%,居全球第二。在经历监管“降温”之后,从停牌公司金额来看,总规模3000亿左右,比2016年出现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