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健支出增长迅速 大健康产业将成投资新风口
从各细分子领域来看,与健康服务与保健相关的细分领域增速明显高于传统医疗和医药产业。2010年以来,健康养老、健康品产业、健康管理服务、医疗产业、医药产业的复合增速分别为28.1%、27.7%、19.7%、16.5%、15.5%,中国在养老、保健、健康管理等领域的发展增速明显高于传统医疗和医药产业,在“医养结合”、构建大健康格局的主题下,健康服务与保健领域未来将有更大的上升和扩展空间。
老龄化背景下 慢性病防御与治疗需求增加
人口老龄化提升健康需求。随着上世纪60年代婴儿潮时期出生人口集体步入中老年阶段,以及新生代劳动力人口锐减,我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我国在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老龄型社会,到2016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95%,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的时间非常短,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比例将超过30%。
慢性病成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头号杀手。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衰老与疾病,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环境压力的加大,慢性病成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头号杀手,导致生存质量下降。《中国自我保健蓝皮书》指出:中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由2003年的123.3%。上升到2013年的245.2%。,短短10年间增长了一倍,已经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接近3亿人,慢性病死亡占中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比例已上升至85%,目前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超过25%、高血脂患病率为40%、糖尿病患病率为10%、脂肪肝患病率为20%至30%。更为重要的是,当前慢性病已经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开始侵袭四五十岁的中年人,3亿确诊慢性病患者中的一半属于65岁以下人群。
对慢性病的防治与管理被提上议事日程。一直以来,中国针对慢性病人群仍然停留在临床药物层面,对慢性病的立体化管理存在较大缺口。事实上,慢性病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这意味着前期的干预和宣教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对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提前干预,可以使发病风险下降50%。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疾病的预防与健康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健康意识提升 医疗保健支出增长迅速
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速快于普通消费支出增速。前瞻产业研究院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还只有872元/年,到2015年已经上升到1443元/年,5年间的复合增速为10.6%;而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速更快,5年间的复合增速高达21%。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和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速分别为10.6%和17.2%,远高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7.1%、10%的人均消费支出增速。由此可见,近年来居民健康诉求上升明显,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带动了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上升,未来医疗支出很可能会持续大幅度增加。
我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比提升明显。从支出结构来看,城镇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已经从1995年的3.5%增长到2016年的7.1%,目前个人对于医疗保健支出的份额仅次于食品、居住、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衣着。虽然我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升明显,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旧明显。美国个人医疗护理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16.9%。因此,我们认为随着老龄化加剧、收入水平上升以及健康意识的提升,未来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政策推进我国大健康产业建设
从大健康产业政策面来看,相关政策对大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各类政策持续驱动了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医学科技“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培养大健康产业新型健康产品开发的发展目标,这是我国对大健康产业的第一个规划,也是首个明确将大健康产业作为一个整体产业制定的规划。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