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还是理性 通威股份超330亿元押注光伏产业
界面新闻
2016年完成注入控股股东旗下光伏资产的通威股份(11.180, 0.66, 6.27%)有限公司(下称通威股份,600438.SH)正大张旗鼓地在光伏产业链进行扩产,试图缩小其与光伏龙头公司的差距。
11月6日,通威股份发布公告,该公司下属子公司通威太阳能(6.240, -0.10, -1.58%)(合肥)有限公司(下称合肥太阳能)已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双流区西航港经济开发区签署投资协议,各投资建设年产10GW、合计20GW的高效晶硅电池生产项目。公告披露,两个项目总投资为12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流动资金20亿元。
这是通威股份今年以来对外公布的第五份投资公告。

通威股份今年以来对外公示的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界面新闻研究部整理
界面新闻记者统计发现,自1月5日至11月6日,通威股份分别在单晶硅棒、晶硅电池、多晶硅料这三个光伏产业链环节陆续披露重要投资项目,累计计划投(出)资额高达331.2亿元。
通威股份“土豪”般的扩产举措,足以让同行企业为之震惊。但相应地,质疑声随之而来。界面新闻记者在某投资交流平台上看到,部分投资者已心生疑虑:通威股份钱从哪儿来,是否激进?产能会不会过剩,市场能否消化?
激进还是理性,纵观通威股份今年来的对外投资情况,这样的疑惑难免会产生。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通威股份的货币资金为19.3亿元。尽管其报告期内实现16.6亿元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维持着较为稳定的现金流,但面对动辄上百亿的投资项目,该公司未来现金流是否会面临压力着实令人堪忧。
由于该公司当前自有资金与巨大的项目投资额存在缺口,通威股份不得不选择对外筹措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