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操纵期货市场 远大控股前总裁等三人被调查
远大物产靠期货投资盈利大增
据公告,2014年,远大物产的期货投资盈利在其盈利结构中占了重要地位。公告显示,2012年、2013年、2014年,远大物产实现净利润0.69亿元、1.56亿元和6.01亿元。而2013年到2014年,其期货及电子交易等衍生品业务盈利分别为5.95亿元、16.5亿元。
同时,其现货市场则连续亏损,2013年、2014年及2015年1月份-8月份,远大物产现货业务盈利分别为-3.78亿元、-9.4亿元、-8.05亿元。
“在遭到李直举报后,远大物产在期货市场操作温和了许多,2017年的几大主力合约,没看到远大物产的身影。”严锋表示。
在2017年半年报中,远大物产也表示,当年操作偏向保守。公司解释称:“报告期内,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总体向好,但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并且在短期内没有规律可循,为此远大物产在进行期现结合业务操作时采取了较为保守的经营策略,最终导致销售收入实现增长,而净利润未能同步增长。”
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远大物产实现营业收入486.0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8.29%;实现净利润1.59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0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6.28%。
尽管远大物产在期货市场操作2017年偏向保守,但未逃脱被调查的命运。
“去年8月份实名举报后,证监会工作人员曾与我联系,此后我就没再关注此事。”近日,李直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清楚此次远大物产被调查,是否与其举报有关。
被调查远大物产近年来逆势扩大份额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今年8月9日,宁波市企业联合会、宁波市企业家协会和宁波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共同发布2017年宁波市百强企业榜单,远大物产以主营业务收入757.5亿元荣登宁波市综合百强企业榜第二位。
其2016年报称,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为期36个月的周期内,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都经历了大幅下跌后再大幅上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对于价格管理和库存管理不善的企业,都面临着巨额亏损的压力。而远大物产配备较为完善的管理手段,从而在经历整个周期的过程中,不仅较大程度地防范了风险的发生,而且抓住其他企业退出的市场机遇扩大市场份额。
一位期货分析师认为,前些年大宗商品市场不景气,许多公司选择在期货市场上对冲。远大物产作为民营大宗物资交易商,做一些现货套保的业务,属于正当的套保行为。
而在期货市场上,套保只能保值,要想获得利润,必须从交易对手处赚钱,因此释放假消息、逼仓等行为在期货市场上屡见不鲜。“如果远大物产想长期从期货市场上获取收益,很容易超出正常套保的范围。”该分析师称。
事实上,远大物产期货交易规模从2014年开始突然放大,这与公司股价涨幅基本同步。
数据显示,2013年和2014年,远大物产销售收入分别为451.94亿元和456.37亿元,销售收入增幅有限,而同期远大物产2014年实现期货交易收益16.5亿元,相比2013年的5.95亿元,增幅近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