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防范重大金融风险 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
十九大代表、中国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今年银行业加强监管以防范风险,按照问题导向原则,主要是针对银行同业、理财、表外三个重点领域。
郭树清表示,之所以确定这三个领域,一是因为其覆盖了比较突出的风险点,如影子银行、交叉金融、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等;二是这些领域主要涉及资金空转,进行整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比较小。
路径:双支柱调控框架护航金融稳定
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十九大代表热议的话题之一。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代表们表示,强监管和协调监管是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体现,也是防范重大金融风险不可或缺的措施手段。
十九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表示,金融危机前主流央行的政策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稳定物价是政策目标,对防止高通货膨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说明,价格稳定并不代表金融稳定,危机前美国的物价稳定,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市场行为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跨市场风险传染性较强。因此,大家反思认为,维持金融系统稳定,只有货币政策还不够,金融系统风险的主要来源是金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宏观审慎就是对金融顺周期行为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对症下药。易纲表示,建立双支柱调控框架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是保持币值稳定,二是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多位央行人士以及央行此前发布的货币政策报告曾多次强调“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重要性,央行也早已从2009年就开始系统研究和探索宏观审慎政策框架,2011年央行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并在2015年将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从七个方面约束金融机构,实施逆周期调节,当年又将外汇流动性和跨境资金流动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不过,周小川也表示:“我们已经开展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但是确实在制度、规则设置和政策协调上还做得不够好,所以今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提出了双支柱调控框架,要让两个支柱之间配合得更好。包括‘一行三会’和各大金融机构,也都希望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
双支柱调控框架也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的金融监管要进一步协调和统一。今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突出问题加强协调,强化综合监管,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将是一个负责具体金融监管协调、有明确职责和权力的部门。周小川此前表示,金稳会将重点关注四大领域的问题,包括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行业、互联网金融和金融控股公司。
在防风险的监管大基调下,监管强度也将进一步升级。郭树清表示:“今后整个趋势是金融监管会越来越严,严格执行法律,严格执行法规,严格执行纪律。我们认为银行业的前景是很好的,风险是可以化解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但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还需要包括企业、客户、居民个人等各方面共同配合。”
根本: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
业内人士表示,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不仅要强化监管,其治本之道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和健全金融市场,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