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得新:裸眼3D和碳纤维业务增长空间大
碳纤维被称为材料产业中“皇冠上的明珠”,美、日一向对中国实行最严密的技术封锁。2016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需求是1.9万吨,但国产只有3400吨,基本上是较为低端的T300系列。
“2013年我们宣告进军碳纤维的时候,市场并不相信。”钟玉介绍,不过2016年7月,康得打造出的单体产能中国第一、世界第五的碳纤维生产线已经投产。康得集团子公司中安信设计年产能15000吨原丝、5100吨碳丝,目前T700、T800、T900、T1000均实现稳定量产,良品率达到97.5%。
钟玉认为,全球碳纤维走向工业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将引领全球碳纤维大规模的使用。目前碳纤维应用两个最大的市场就是新能源汽车和民用航空领域。汽车轻量化及C919等国产大飞机的生产将给碳纤维国产化带来广阔的市场。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康得集团打造了全球唯一的汽车碳纤维轻量化的生态平台,包括与慕尼黑工大合作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中心、康得新雷丁欧洲汽车轻量化设计中心,以及康得复合材料的工业4.0版智能化制造工厂,实现了从设计、研发到碳纤维及部件制造全过程的一体化。目前,康得集团和空客、宝马、奔驰、奥迪、沃尔沃都在合作,全国30多家车企的新能源电动车碳纤维部件,也都由康得独家设计、进行样品试制及批量生产。
在民用航空领域,今年7月,欧洲第二大航空航天企业莱奥纳多与康得集团签订协议,决定共同搭建国际领先的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制造平台。钟玉介绍,莱奥纳多是波音在境外唯一一个机体航空复合材料制造商。公司明年将建立合资公司,计划在华东地区建立一个航空复合材料生产基地。
不过,目前制约碳纤维在汽车轻量化应用方面的一大瓶颈是成本过高。“降成本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公司主要从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降低成本,目标是到2020年碳纤维打造的整车车体价格与铝合金同价。”
由于碳纤维生产业务还在母公司康得集团,而非上市公司,市场对这块业务持观望居多。钟玉表示,公司此前已经承诺过多次,未来碳纤维业务会装进上市公司。一方面碳纤维业务是公司业务发展的一个链条,另一方面装入上市公司后,将来融资更便利,也有利于扩大规模。“不过资产注入要有一个适当的时间,得等这块业务盈利以后。”钟玉说。
持续颠覆性创新之路
谈到公司的创业历程,钟玉表示,康得新一路走来的,就是一条持续颠覆性创新的路。“我在1988年下海的第一天开始,就明确了四句话的经营理念,就是别人做的我不做,别人做得好的我更不做,我做的是别人没有的,我做了就不叫别人追上。”钟玉说。
从预涂膜开始,康得新就瞄准高分子材料这个细分领域精耕。中国在先进高分子材料领域和国际差距很大,我国“十三五规划”的一个目标是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将国产化率从60%提升到70%,这将催生出一个12万亿元的大市场。
2010年上市以后,公司开始启动光学膜,目前已经是公司最核心的业务。康得新成为全球规模领先的光学膜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显示类材料、装饰材料、精密涂布材料、隔热膜(窗膜)、裸眼3D及大屏触控、柔性材料等高分子材料。
民生证券分析师认为,在实施的光学膜二期项目达产后,将新增年产1.02亿平方米先进高分子膜材料及年产1亿片裸眼3D模组产能,目前已有部分产能投产。光学膜二期的投产是公司未来业绩高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钟玉表示,康得新一直追求颠覆性创新和前瞻性布局。公司已经与全球22个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9个研发中心,拥有300多外籍技术人才。公司每年技术产品的更新率达到60%,拥有700多种产品,今年已经更新了50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