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沙皇如愿以偿入主抚顺特钢 沈家2公子或各执门庭
尽管企业一直处于开工状态,但自2014年3季度后东北特钢一直未能提交经过独立第三方审核的财务报表,有关其真实债务—一种普遍说法是700亿元,也一直成谜。与此同时,面对长期不景气的钢铁市场及企业下属两万员工的出路问题,亦始终让官员们为难。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因大下岗引发的种种事端,当地官员均希望“往事不要再提”。
债权人一方则又分叉两个阵营。卷入其中的券商及理财机构只是指望尽可能清偿那些资管计划的投资人,从而令自身以最小代价脱身。麻烦的是银行家,显然他们担心广西有色或熔盛重工的噩梦再度降临。
前者最终破产了事,债权人的清偿率竟是尘埃中的3.18%。而当熔盛重工摇身变为华荣能源后,所有债权变成了171亿股股票,全体债权人银行也就此不幸持有了71.27%股份。股票价值几何?香港市场最近数据:每股0.445港元。
有意味的是,担纲东北特钢债委会首席代表的中国银行,恰是华荣能源的最大单一股东。
博弈,一场“瞪眼睛”比赛,胜负往往取决于最后一秒的坚持。既然破产清算、全额或大比例债转股均非选项,两害相权取其轻,以破产重整名义保留东北特钢实体存在,寻求同业中真正具备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入局执掌经营权,同步勾销部分债务并将剩余的有限债务转化为股份,就变成双方的最大公约数。
谁来扮演接盘侠?
新的问题随之出现,谁来扮演接盘侠?在“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舆论环境下,以何种方式能让新东家心甘情愿慷慨解囊而不怕化身焐热蛇的农夫?最关键的,这个踏着七色云彩的武士必须为双方同时接受,也得令刚结束动荡期的辽省官方放心。
都说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何况此番来的已非“客人”,清扫工作并不那么容易。更重要的是,牵涉其中的多个利益方多少还有自己的九九在反复盘算。
所以,东北特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北特钢下属大连特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东北特钢大连高合金棒线材有限责任公司成了重整实体,而2004年合并入东北特钢集团的北满特钢和抚顺特钢(6.630, -0.14, -2.07%)被排除在外。
之于前者的剥离非常好理解:业绩过差,只会增加债务基数从而加大重整难度。而后者的离席却十分微妙。抚顺特钢是东北特钢旗下资产质量最佳也是唯一一个上市平台,此前辽宁省国资系统通过东北特钢持有其38.22%控制性股权。也正是因为该块资产模样端正,在发生企业债兑付危机后,上述股权被率先冻结。毫无疑问,不到万不得已,辽宁官方不愿放弃。
从4月10日到5月10日两次“最后时限”被迫延期,直至7月10日沙钢股份正式刊出公告,表示将以44.62亿元接手东北特钢43%股权,被高盛公司称为“史无前例的破产重整”,才眉眼清晰起来。至于8月8日将重整方案提交债权人会议表决,3天后经大连中院批准,已然是一种形式流程了。
然而,真的就如《辽宁日报》在8月14日发表文章所称是一次“破产法挽救困境企业的成功案例”吗?以最终东北特钢被确认的103.77亿估值看,堤外看不见的损失极其巨大,且各方所承受的利益让渡也依旧讳莫如深。否则,断不会出现18.8%的重整方案反对票。
市场人士注意到,代表辽宁国资的本钢集团在7月7日—较沙钢公告提前3天即抢先申明将投资10.38亿元获得东北特钢10%股权。抢闸背后是否有着更多的意味,各方对此理解不一。同时,7月30日东北特钢仍然高调表示此次只有6.27%债权人才能得到清偿的潜台词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