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股神林园谈价值投资:医药板块会诞生下一个茅台
《红周刊》:2007年,您参与了央视的一档节目,其间主持人采访到您,才发现了您的传奇经历,于是央视对您做了一期专访,您逐渐被投资者熟知。此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评价您是“中国的巴菲特”。但在2007年之后,您似乎很少接受媒体采访,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这些年您在干什么?
林园:其实还是在做投资,我现在更多的时间是在走访上市公司,参加股东大会,甚至在观察身边的事物,我发现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中国人的消费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在我关注的衣食住行这几个领域中,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去医院就医的人更多了,更多人希望享受高端的医疗服务。最近这些年,我在股票上的操作频率有所减少,2007年之前重仓的股票到现在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对于一些细分行业,在还没有诞生龙头之前,我会每只股票都配一点,因为在这些公司中会诞生未来的细分龙头。
《红周刊》:今年,距离您当年被封为“中国股神”恰好已经过去了10个年头,A股市场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牛人,无论风云变幻,“林园”一直是二级市场一块响当当的名牌;那么,这些年您的生活和投资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呢?
林园:我每隔2、3个月就会搬到另外一个城市生活,马上我就要飞往成都住一段时间。我到一个城市不是住酒店,而是住在居民区里,和当地人一样工作、上下班、买菜做饭,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我这么做主要是看淡了很多事情,有时候攀比心是投资者的敌人,如果能不受市场涨跌的影响,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操作,投资会变得简单。我现在能看淡很多事情,例如金钱、收益、客户的问询等;我想通过休闲的方式,把投资变轻松,不再争强好胜,不和别人攀比。
《红周刊》:从2007年开始,您投资了全世界8个地区的资产,但是只占总资产的5%,配置这些资产有什么目的?
林园:虽然投资占比不高,但收益还可以。我不希望自己走柯达等知名企业破产的老路,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为未来的收益设一个“保险”。
这一部分资产主要投资的是发达国家奢侈品类企业,例如汽车、名牌服装等,这类企业在全世界有很强的影响力,主力消费群体是富人阶层,这些人有很强的购买力,所以我可以保证这些奢侈品企业基本可以长久存在,我的投资也能长期获得收益。具体在仓位的配置上,我做的是一揽子配置,看到好的企业就买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