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牛牵出期货牛:周期逆袭是价值风口还是投机狂潮
公交车上,大妈们的话题又从猪肉转到了螺纹钢。
2016年10月国内供给侧改革政策落地推进以来,以黑色系为代表的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经历了“暴涨—回调—上涨—大幅回调—再次强势上涨”的过程。尤其是在最近一轮上涨中,多品种开花。相对知名投资标的黑色系而言,有色、化工板块亦不甘示弱。这在昨日的行情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不过,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此次工业品期货行情的集体大反弹,与股市周期热一前一后,接踵而至。对于此番商品牛或周期热背后的原因,市场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发的供应收缩,从而支撑了价格。二是经济复苏,社会总体需求好转。
但在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看来,上述原因并不是本次商品牛启动的充要条件。从行情走势来看,本轮行情呈现出两个隐蔽特点:一是商品出现普涨,不仅包括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铝、煤焦钢等品种,还包括其他有色和化工品;第二,需求好转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因为如果是周期性因素(需求层面)发力的话,则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7月份的地产、基建投资增速和汽车产销增速数据均是回落的。“这说明终端消费和商品上涨是不匹配的。”
“我们可以从另外角度解释商品普涨的逻辑。”程小勇解释说,一是年初以来,金融去杠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扩张受限,资金出现脱虚向实迹象。对比以往脱实向虚带来的金融资产大涨,同样在流动性充裕背景下,脱虚向实会导致实物资产大涨,而实物资产中楼市投资受限,唯独商品是最好的标靶;二是从成本角度来看,制造业中一些起辅助作用的原材料,如碳素、硅锰、石墨等价格在2011年至2015年持续下跌,导致其产能和产量受到冲击,再加上煤炭价格上涨带来的整个制造业能源成本抬升,造成很多辅助性原材料一货难求,因此成本传导因素盖过实际供需;三是此轮行情还受环保因素、政策等影响较多,包括7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除了天气,环保督查因素也导致了部分企业产出或者复产受阻。
“综上,商品背离需求端而大幅上涨就可以解释得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