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余推行的多项新政遭受全面质疑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布时间:2017-06-13 12:07:00
2016年2月19日,刘士余临危受命,出掌证监会。此后一年中,上证指数从2600多点,一路温和上涨至3300点。上任伊始,刘士余就明确抛出“全面监管、依法监管、从严监管”的监管理念,一年多的时间里,全面趋严渐成其鲜明的监管风格,为其收获点赞无数。
去年12月3日,刘士余脱稿演讲,猛烈抨击险资举牌是“妖精、野蛮人”。此后,他又在多个公开场合,以迥异于官场惯常风格谈及忽悠式重组、高送转与大股东减持等市场乱象,其犀利的风格大快人心。
然而,风向却在今年4月中旬突然逆转。原因无他,大盘下跌。
不光是刘士余,1992年证监会诞生以后,证监会主席一直就是坐在火药桶上的那个人,从首任掌门人刘鸿儒到“熔断”后黯然下课的肖钢,头顶始终高悬着大盘指数这一“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牛短熊长的A股市场,每一次熊市都让证监会主席成为众矢之的,被骂得体无完肤。新一届证监会主席往往是在上一届主席任内的熊市中接手。
刘士余的不同之处在于,承受疾风暴雨时,上证指数的涨幅,自其上任以来,依然接近18%。
既然如此,证监会主席挨骂的真正原因还得归根于我国股市“政策市”与“散户市”的双重特征。
现行制度下,证监会大包大揽。在IPO环节,哪家公司有资格上市,何时上市,定价多高,募投项目是否具有盈利前景,全部要由发审委来审定。一句话,一家公司能否鲤鱼跃龙门,全看证监会。在并购重组、定向增发与退市等所有环节,也是证监会说了算。
一位刚上发审会不久的拟上市公司董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你别看这些企业家见多识广,但是到了发审会现场,没有人不紧张,有些人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他就曾听说某公司董事长在IPO无望后直接瘫软在发审会现场,只能由人抬着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