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壳难买”到“一壳难卖” 囤“壳”大户急出清
该负责人透露,目前大部分“壳”公司的大股东仍比较强硬,不肯进一步让价,但部分公司的大股东心理压力正逐渐逼近临界点,价格有望进一步松动。“不过,当前即使甩卖,恐怕也没有多少买方愿意接手。”
愿借“壳”者寥寥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在两种情况下,企业会考虑借壳,一是时间很紧,二是注入资产的体量很大。
“之前我接触了一家传统行业的企业,毛利率、净利润等财务指标都很一般,行业景气还存在继续下滑的趋势。目前公司的财务状况还能满足借壳和重组的要求,如果走IPO,说不定要等一两年,届时公司的财务数据就难说了。所以大股东很着急,借‘壳’的意愿很强。”上述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除了担心再拖下去财务数据难以达标外,对赌上市条款、资金链紧张等都可能迫使企业走上借“壳”之路。
资产体量较大的公司选择借“壳”的可能性仍较大。深圳某私募机构副总经理表示,大体量资产的IPO审核速度相对较慢,
同时几十亿元的借“壳”成本相对于上市后上千亿元的市值微不足道,企业不会太在乎。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选择借“壳”上市的企业属于极少数,大部分企业更倾向于选择IPO。IPO提速后,其与借壳上市的时间差已大幅缩短至6个月到一年。同时,并购重组审核趋严,监管部门不仅严查收购资金来源,并且对企业资质的审核逐渐向IPO靠拢。仅严查收购资金来源一项就令不少借“壳”方望而却步。近期获批的并购重组案例中,自有资金占比一般在70%以上。
上述券商投行并购业务负责人表示,投行现在愿意接的借“壳”上市项目主要限于同行业公司的借“壳”,并且行业限定为生物医疗、消费品、高科技、环保等,影视、游戏、传媒等监管部门审核明显收紧的行业基本不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