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股频现业绩“变脸”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7-05-08 20:34:05
“一上市就告亏,板子该打谁?”贺宛男说,发行公司该打,中介机构也有责任向投资者说清楚。
在多位业界人士看来,多因素导致了次新股中“地雷”增多。
兴业证券(7.550, 0.10, 1.34%)策略研究员张兆分析认为,在目前上市周期冗长的背景下,部分企业的确存在等待期内“冲业绩”,上市后继续增长乏力的情况。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等专家也表示,盈利下降的次新公司中,除了少数上市前进行利润“包装”外,大多还是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或行业整体状况不佳所致。特别是新上市公司以中小市值居多,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相对较弱。
此外,一些行业的确存在经营季节性波动的特征,这也导致部分次新股一季报业绩“变脸”。
“带病闯关”空间被压缩
经历了2016年的提速之后,IPO已步入常态化,今年以来稳定在每周核发10家的节奏。
作为A股的“入门关”,IPO发行审核也显现趋严态势。公开数据显示,进入2017年以来,共有175家企业进入发审环节,19家被否,否决率达到10.9%,在去年前三季度的6.2%和去年四季度的7.5%基础上继续稳步提高。
来自证监会的消息称,去年四季度首次开展的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今年仍将继续,督促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对IPO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相关线索将移送证监会稽查部门处理。
上海一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江认为,IPO否决率上升、核准率下降,部分在审企业撤回申请,均显示在发审趋严背景下,“带病申报”空间被大大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