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常态化:中小企业IPO大扩容 满足股民打新需求
IPO常态下的政策逻辑与市场效果
中国证券报
在过去的20多年间,A股频繁“暂停IPO”,累计关闭A股一级市场多达9次,最长的一次关闭时间长达15个月。据统计,在过去26年中,A股一级市场总计关闭时间长达5年多。事实上,任何国家股市,不管是发达国家市场,还是不发达国家市场,都不会轻易地关闭一级市场。自2016年以来,监管层打破了IPO节奏与股指涨跌挂钩的旧格局,并使IPO节奏常态化,这也是笔者所称的“IPO常态”。A股IPO常态,实际上是将IPO扩容与股指涨跌切割开来、不再捆绑,其政策逻辑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打开IPO大门,堵“买壳”后门,打通退市通道。上市难、退市更难,一直被市场诟病。因为上市难,所以退市更难;退市难的原因就是上市难。这也是不容颠倒的因果关系。
由于A股IPO审批排队一般需要两三年时间,如果再赶上“暂停IPO”,结果就更糟糕。这样的IPO体制,不仅会形成IPO大堵塞、IPO堰塞湖,还会影响许多优秀企业的正常发展。
正是为了应对IPO排长队、高风险,一些精明的企业(包括一些皮包公司)试图避开监管、图谋监管套利,它们借助“定向增发+买壳”上市,抢购有退市可能的垃圾股,结果却能赚得盆满钵满,因此垃圾股成了香饽饽、抢手货,垃圾股不仅无法体面退市,而且遭到市场爆炒,严重扭曲股价信号,致使股市优胜劣汰、资源配置功能受损。
因此,要想让垃圾股体面退市,就必须解决IPO排长队的问题。只有解决了“上市难”的问题,才有可能让“退市难”迎刃而解。换句话说,只有“上市易”,才能带来“退市更易”,这也就是所谓的“大进大出”。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股市每年IPO数量多达1000家以上,IPO数量明显超过退市数量;但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每年股票退市数量开始超过IPO数量。
IPO扩容提速常态化,一方面有利于化解IPO堰塞湖,另一方面则可以大大缩短IPO排队时间,提高IPO效率、降低IPO成本,引导优秀企业进IPO大门、关买壳后门。当垃圾股的壳无人问津时,股民自然会“用脚投票”,让垃圾股体面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