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上市:扩张、成本、品质三方平衡能被打破吗
顺丰显然并不满足于此,2015年10月,顺丰宣布为电商客户推出“电商配送”服务,商家使用“电商专配”后,可与顺丰完成系统对接,商定指定时间上门集中收件,每票快件可减免1.5元成本。此外,若选择自行建包,每票快件可再减免1元成本。因此,单票快件成本降幅最高可达2.5元,并未商家提供仓配业务。在2016年,顺丰的票均收入便下降1.68元,电商业务的成长比例由此可见。
而就在2013年,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顺丰表示淘宝件占顺丰比例仅10%,并称其冲出了马云的包围圈。两年之后,顺丰成立“电商专配”采取主动拥抱马云的姿态。
顺丰若要保增长就必须做好两件事:1.扩充业务稳定发展市场占比,商务快递空间有限,电商成其重点关注关注领域也不奇怪:2.自营物流的成本向来较高,顺丰如何减少成本提高毛利显得更为关键,2014年顺丰电商类客户增多时,其毛利率曾一度将至17.25%。
现状:为缩减成本先劳务派遣后业务外包
员工薪酬一直是顺丰最大的一项成本,但如前文所言,截至2016年6月,其职工薪酬由2015年的151亿缩减至2016年的94.4亿,为提高毛利率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而另一方面外包成本则由2015年的81.1亿增长至2016年的208.5亿。
这究竟为何?
由于劳务派遣的成本要远低于自有员工,因此,在业务发展之初顺丰一直以劳务派遣形式来满足新增用工需求,截至2015年12月31日、2014年12月31日及2013年12月31日,顺丰控股劳务派遣用工占总用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8.01%、40.85%及42.69%,其后由于国家政策规定劳务派遣比例不得超过10%,顺丰不得不降低此比例,如此其又要面临成本增加的风险。
2015年,也就是政策对劳务派遣比例进行限制之后,顺丰推出“伙伴计划”旨在降低成本,将大量业务开始外包出去,其中原先由顺丰控股承担的部分职工薪酬、运输成本及车辆和机器设备折旧等,转由业务外包供应商自行承担。
这种类外包的形式可最大程度分担顺丰的成本压力,自然得到顺丰的官方的大力支持,这也是其员工薪酬与外包成本未能与业务扩张同步增长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