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力股份230亿豪掷过剩产能 范红卫股市抽血走背运
国内另外一家同行业上市公司恒逸石化(15.300, 0.17, 1.12%)公开材料显示,由于过去5年的大举投资,PTA产能从2010年的不到1500万吨/年大规模扩张到2015年的超过4600万吨/年,增长超过2倍,造成PTA产能过剩局面。
在过去的2016年,国内多套生产设备意外或主动停车,产能过剩情况有所缓解。不过,这并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去年10月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发布的《中国PTA行业发展研究与展望》报告也指出,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报告表示,产能过剩带来行业利润骤降;与此同时,新的生产线却依然在不停建设,这就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产能的迭代。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石化处副处长白雪松还指出,全球PTA过剩背景下欧盟、印度等反倾销毛衣壁垒的提高,也使得企业难以拓展海外市场,进一步增大了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
今年一月底,鲁证期货也在分析报告中指出,尽管PTA产业集中度提高,但产能过剩的整体格局并没有改变,在可预见的2017年现货市场格局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业绩承诺补偿方案形同虚设?
不过,面对并不算优质的标的,卖方范红卫、恒能投资承诺恒力投资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净利润预测数分别暂不低于6亿、8亿及10亿;据此测算恒力投资截至2017年末累计净利润预测数为6亿元,截至2018年末累计净利润预测数为14亿,截至2019年末累计净利润预测数为24亿。
简单点说,范红卫、恒能投资承诺被收购标的未来三年盈利将不低于24亿。
而根据业绩补偿方案,如果标的不能完成业绩承诺,卖方则要进行业绩补偿。具体补偿方案为,当年应补偿现金数=(截至当年年末累计净利润预测数-截至当年年末累计实际净利润数-各交易对方已补偿现金数)×各交易对方本次交易前持有的恒力投资股权比例。
如果未来三年标的没有完成业绩承诺,最不理想状态下,范红卫、恒能投资将向上市公司补偿24亿。
看似合理的补偿方案背后,确是卖方精明的如意算盘。交易整体对价和标的方实际净资产的差额是24.18亿。这笔差额,已足够承担完不成业绩承诺所要支付的补偿。
如此一来,一旦交易达成,范红卫、恒能投资为业绩补偿一事承担的财务风险几乎为零。
募资触监管新规
公告内容还显示,标的资产价格不进行调整,但是对发行股份的价格实行了调整机制,在可调价期间内,上证综指或者是申银万国化纤指数在任意交易日前的连续20个交易日中,至少10个交易日相比上市公司因本次重组首次停牌日前一个交易日,收盘点数跌幅超过10%及触发调价条件。
恒力股份此发行价格调整方案只规定了发行价格向下调整的触发条件,而没有规定价格向上调整的相关规定,也就是发行价只降不涨。
如此一来,标的资产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发行价调整的越低,发行的股本数就会越多。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
回头看恒力股份这份交易方案。此次,恒力股份将募资115亿。而目前,恒力股份总市值235亿,募资额约占总市值的48.94%。而证监会刚刚出台的修改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细则中明确指出,再融资拟发股票数不得超过总股份的20%。
毫无疑问,恒力股份募资发行股份数势必会超过证监会新规中的20%红线。
时间周期上,证监会在最新规定中指出,两次募资间隔需要超过18个月。众所周知,在借壳大橡塑时,恒力股份曾募资16亿。公告信息显示,该笔资金与去年4月份到账。
换言之,在募资16亿9个月后,恒力股份再次募资115亿,时间间隔周期仅为证监会相关规定的一半。
上交所二次问询
收购预案发布后,恒力股份便收到了上交所问询函。
问询函中,上交所要求恒力股份说明陈建华、范红卫夫妇违反当初承诺的原因。在回复中,恒力股份表示,本次交易未违反实际控制人陈建华、范红卫夫妇上述承诺,原因如下: “恒力石化年度经审计扣非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正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条件”是实际控制人将恒力石化注入上市公司充分但不必要条件,即在满足前述条件前提下,实际控制人须将恒力石化注入上市公司。
不难看出,面对上交所的问询,恒力股份依然大玩文字游戏。
同时,上交所要求恒力股份对恒力投资亏损的主要原因进行说明。同时,上交所还要求恒力股份对业绩承诺和补偿方案进行解释。
2月18日,恒力股份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复。不过,当天,恒力股份公告称,2月17日收到上交所二次问询,并要求恒力股份于2月22日予以回复。
二次问询函中,上交所再次对陈建华、范红卫夫妇违反当初承诺和恒力石化亏损,以及与母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进行了问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