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发难 险资举牌当何去何从?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关于“野蛮人”的言论一出便引起热议。而因近期出现部分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快进快出”买卖股票甚至与上市公司原高管出现“不合”等现象,险资被一些声音解读成此番言论的指向。险资举牌是否应该受限?万能险为举牌提供资金来源是否合理?险资是否应该进入管理层?这些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追问1 险资举牌需受进一步制约?
刘士余讲话称,“希望资产管理人,不当土豪、不做妖精、不做害人精。”对此,业界普遍认为是指险资频频举牌,缺乏有效制约。有声音认为,险资进入市场,可以提振社会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若要进一步化解误区,应该对保险资金及其他资金举牌上市公司做出明确的规则。
2015年底,以中小型保险公司为代表的险资掀起举牌潮,有保险公司一日举牌三家上市公司。而进入2016年,从“万宝股权之争”的续幕开始,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保持对险资举牌上市公司的关注,一些公司被举牌后也立即采取资产重组等措施。
国信证券(17.180, -0.51, -2.88%)12月1日发布的研报显示,目前共有35家上市公司处于被举牌的状态。
“上市公司属于公众公司,理论上市场上任何投资者都可以买入股票。而险资在目前的时段进入资本市场,一些上市公司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郝演苏向记者表示,目前举牌的很多是表现好、潜力大的蓝筹股,而险资在股市低迷时进入市场,除了为自身和客户创造价值、利益的同时,也可以提振社会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虽然近期保险举牌的现象不少,但新京报记者发现,险资在权益类资产方面的投资离监管的控制线尚有距离。
保监会近期发布的2016年前10月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期间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运用余额为1.86万亿元,占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的14.42%。而保监会2015年7月曾发布文件表示,符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等条件的保险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比例达到30%的,可进一步增持蓝筹股票,增持后权益类资产余额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0%。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在符合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权益类投资比例方面的规定后,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无可厚非。“保险公司目前举牌上市公司的现状很正常,而且规模也不大,但是有些保险公司的做法市场影响大,如果有错,需要用正常的监管方式。”
“虽然举牌在国外比较常见,但在国内还算是新兴事物”。王国军表示,目前从保险监管层面没有问题,如果要进一步化解误区,应该出台一些规则,对保险资金及其他资金举牌上市公司做出明确的规则。“各个部委应该联合起来商讨,包括保监会、证监会、央行、银监会、交易所这些金融监管机构,以及一些保险公司和上市公司。”
追问2 资金来源是否合理?
刘士余讲话的一个焦点是“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对此,有观点认为资金来源是关注重点。其中,万能险产品是一些保险公司举牌的过程中重要的资金来源,而万能险资金举牌被认为存在资产负债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分析称未来监管动向将抑制将保险作为杠杆融资平台进行的恶意收购。
在一些保险公司举牌的过程中,万能险产品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而“万宝之争”初期,关于万能险资金持股的利弊也被多次提及。郝演苏表示,万能险保费也是保险资金的一部分,用来投资并没有问题。
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表示,险资举牌要注意收购资金的期限匹配问题。“一般的入股上市公司,会认为是进行一项长期的股权投资,长期一般都是指5到10年,这就要求收购的保险资金,在时间上和入股上市公司的时间相匹配,不能用短期的、一年一付的短期寿险等资金来收购,这样就容易造成系统性风险,需要监管层从一开始就杜绝。”
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初以来,通过保监会对中短存续期人身险的监管,短期万能险的规模已经受到限制。不过,申万宏源证券9月底发布的保险举牌研究报告中依然提到,利用万能险资金举牌存在资产负债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近日发布了基于“宝万之争”视角的杠杆收购研究。据媒体报道,吴晓灵在清华国家金融研究院举行的专题讨论会上表示,“从公开的资料,我们没有办法来说宝能的资金组织是违规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组织的方式蕴含了很多风险,这些风险需要我们的监管方面针对现在监管的漏洞来加以弥补。”
吴晓灵认为,宝万之争中保险资金参与并购的问题首先是,万能险产品作为短期理财产品,用于长期投资加大了流动性风险。
而与此同时,由于万能险本身的负债成本,保险的杠杆收购也被业内关注。方正证券(8.090, -0.27, -3.23%)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今年7月份的一份研报中表示,中国在杠杆收购方面的制度存在很大操作空间,新兴保险公司借银行理财、券商资管等资金用于股票市场的杠杆并购存在很多监管空白。
申万宏源(6.590, -0.25, -3.65%)证券认为,对于保险的资金运用,未来监管动向将抑制将保险作为杠杆融资平台进行的恶意收购,引导合理的财务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