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彩釉收藏专家指南
从淡雅的米白和青绿,至夺目的艳紫色系,不同朝代的中国瓷器,盛行不同的装饰彩釉,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中国瓷器的彩釉及装饰变化多端,并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容易令新晋藏家望而生畏。佳士得专家张为君在此分享监赏瓷器彩釉的入门知识。
那么,到底什么是彩釉?张为君解释:“彩釉通常是一层不透水或玻璃状的涂层,涂上瓷器後,通过焙烧与瓷器熔接,可用作染色、装饰或提供防水作用。彩釉中最重要的成分为二氧化矽,而彩釉的种类则取决於当中额外添加的其他物质。”
这些物质包括铜、铝,以及其他会改变彩釉黏稠度、颜色和质感的物质。瓷器可在焙烧前或後上釉;焙烧前上釉称为釉下彩,焙烧後上釉则称为釉上彩。
由於不具彩釉的粗陶器及陶器大多有着许多细孔,难作容器之用,故彩釉的出现,原为实用而设。不过事实上,美感亦占据着部分角色,张为君表示:“彩釉效果赏心悦目,因此即使瓷器没有细孔,工匠仍会涂上彩釉作装饰用途。”
早於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中国已出现手制陶壶,但直到隋唐时期,陶瓷技术才发展成熟。当时的工匠能使用陶轮制造厚薄一致的容器,并在窑内烧制色彩斑斓的彩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