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奶粉进口额增60% 两会代表屡为高奶价叫苦
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完达山乳业董事长王景海曾提出,国内外乳品收购的巨大价差,一方面造成洋奶粉挤占市场,另一方面则使国内乳企无力溢价收奶。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政协主席杜宇新称,近几年进口大包粉(即大包原料奶粉)到岸价格屡创新低,长时间保持在1.5万-2.5万元人民币/吨,与此同时,国内乳品企业用生鲜乳生产奶粉的成本,在每吨3.3万-3.5万元左右;一些乳品企业开始大量改用进口奶粉复原乳作为乳制品原料。
近年已有4起逾10亿元的乳企海外投资
面对进口乳制品的冲击,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迎合国内消费市场对进口乳品的青睐,近年来,不少本土乳企纷纷到海外投资设厂。
2013年以来,本土乳业公司在海外投资金额过10亿元的有4起,包括:2014年,光明食品斥资153亿元收购以色列最大乳企Tnuva 56%股权;2015年,合生元斥资63亿元收购澳大利亚Swisse公司约83%股权;2013年,伊利集团投资32亿元在新西兰建设大洋洲生产基地,以及雅士利在新西兰投资11亿元建立乳制品基地等。
伊利集团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中国食品行业海外投资呈现出“走出去,再回来”的特征。
此外,一家在澳洲布局奶源市场的乳企负责人曾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其在国外生产一罐奶粉运回国内,即使算上关税,成本也要比在国内生产少很多。
在价格、原料、技术、标准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宋亮认为,当今困扰中国乳企的最大问题并不是产品质量,而是如何恢复市场信心,“这是一项长期工作”。
3月7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称,一定要奋起直追,“要提升我们奶业的品质,要唱响我们的品牌”,“恢复国人对民族乳业的信心”。
■ 延展
两会代表屡为“高奶价”叫苦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曾指出,“我们的奶价全球最贵”,加工成本、员工工资、管理费、检验费等也都居高不下,间接影响了本土乳企的市场竞争力。近几年有关乳业发展的两会建议中,反映乳业上游养殖成本过高、乳企负担过重的声音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