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调查:还在喝含氟量超标的水
日前,在山西省南部一座乡镇集中供水站,记者看到,供水站的院子冷冷清清,大门已经生锈,并且其中一扇半倒在地上。院子里的部分房间早已出租给附近的建筑工程队。透过窗户记者看到,调水设备上落满厚厚的尘土,显然多年没有启用。供水站站长郭建宏介绍说,这家供水站连同全乡的输水管道,是由国家拨付资金和村民自筹资金总共投资七八百万元建成的。2007年开始供水站为周边16个村子供水,然而2012年起由于村民欠费,其中15个村子已经停止供水。
供水站所在村在停水前已欠水费17万元,村支部书记原秋虎介绍说,当地村民收入不高,还不习惯交钱喝水,久而久之欠下大笔债务。现在,村民打了一口深水井,继续喝含氟量超标的水。
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2015年曾对全省地方病区域的改水工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地方病氟中毒病区的改水工程非正常使用率达到12%,砷中毒病区的改水工程非正常使用率达到20%。参与调查的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业务办主任王正辉说:“以目前改水工程的投资来看,保守估计不能正常使用的改水工程涉及资金上亿元。”
河北省也面临同样的情况。河北承德县水务部门在当地曾多次实施扬水、雨水集蓄等饮水工程,工程竣工后几年间发挥了较好作用。但由于近些年承德气候干旱,有效降水量少,加之部分村庄后期管理不善,自行拆除集雨设施等原因,当地集雨工程利用率不高,也出现设施闲置的情况。
人才匮乏:缺人又缺技术
记者调研发现,贫困地区还面临相关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事关群众身体健康的饮水安全缺乏高素质的“把关人”。
在山西临县,检测水质的技术人员只有3人,根本无力承担繁重的水质安全检测检验任务。山西岚县相关部门也向记者反映,有的水质检验部门11个科室总共只有14个人。“一些水质检验按规定必须由两个人来操作,但我们人手根本不够,无法兼顾,大家都是长期超负荷工作。”工作人员表示。
同时,技术人员年龄严重老化。采访中一些工作人员介绍说,单位人员平均年龄将近50周岁,对新知识了解不多,一些设备操作不了。一些小县城又留不住年轻人才,有的甚至20多年没有进新人,招个专科生都困难,更别说本科生了。
更严重的是,技术人员素质不过硬。山西北部某县自来水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当地供水水质化验曾长期空白。2014年3月才开始建设水质化验室,然而条件十分简陋。
在仅10平方米的检验室内,一名化验员对记者说,自己毕业于当地农校的煤质化验专业,原来负责收水费。“自来水公司里没人学过水质检验,我的专业算是最接近的,就把我调到检验室了。”专业不对口,岗前培训同样缺失。她说,自己唯一接受的培训是卖设备的商家讲解如何操作仪器,“商家培训了7天,我就上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