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岌岌可危 红树林面积每年锐减
同样的场景记者在钦州、防城港等沿海城市均有发现,一些城市污水、工业废水超标排放入海。钦州茅尾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封闭内海,也是我国最大的大蚝种苗基地。环境部门监测显示,茅尾海已经成为无机氮含量最高的海域,近几年水质已到四类及劣四类水质标准以下。
“由于茅尾海是封闭性海湾,水体交换能力差,污染物不易排出,所以造成营养盐特别是无机氮的含量迅速提高。”一位官员说。
广西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报告书显示,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石油类和活性磷酸盐。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主要分布在廉州湾、茅尾海、防城港东湾及北仑河口等局部海域。此外,廉州湾和茅尾海两大入海河口区,近年来曾多次发生赤潮异常现象。
多因素导致生态系统恶化
专家分析认为,近海海洋污染是陆域污染的直接反应,陆源养殖排污、生活污水排放、沿海工业排污和填海造地增加导致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进而引发红树林虫灾、近海鱼类减少、海藻大面积暴发等现象。
“钢铁、造纸、石油等数个大项目的上马是导致近海岸海域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一位官员说,近年来广西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区建立后,引进了多个重大项目,这些项目的确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部分涉及围海造田,部分企业直排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近海污染。
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7年8年间,北部湾地区北海、防城港、钦州三市填海造地总面积为962公顷,但2008年至2012年5年间,三市填海造地面积分别达到了1039公顷、1689公顷和2380公顷。
记者在防城港市一个近海岸施工现场看到,数公里长的红树林生长带,数台推土机正在不停施工。附近居民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滩涂,退潮时可以挖虾捉鱼,但近年为了经济开发,这一带红树林已经被砍掉很大一部分。
范航清说,因为红树林本身很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地方为发展经济,往往大量砍伐,最终导致生态破坏。
专家分析认为,大面积填海,占用滩涂湿地,在一定程度上使区域生物多样性减低,影响渔业资源,降低海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填海造成海湾纳潮量减少,海域环境容量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减弱。
畜禽养殖致陆源污染物急剧增加是近海污染的另一个原因。一名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广西是畜禽养殖主要省区,生猪、鸡鸭的养殖量在全国排在前列,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提高,陆地畜禽养殖的不断增加,污染治理却没能得到加强,大量污染物随着河流排放入海。
记者了解到,广西沿岸入海河流有120余条,海洋部门监测的数据显示,广西主要河流每年入海污染物总量约近10万吨。同时,广西涉海区域内共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500多家,养殖总数量为近千万头(只),年排化学需氧量达到1万多吨,总氮排量超过4000吨,总磷排量近千吨。